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团泊的春天
字数: 148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松,杨伯良著
出版日期: 2021-06-01
商品条码: 9787530681145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家王松、杨伯良循着诗人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足印,回溯天津静海团泊地区的近代历史人文脉络,从这一地区的革命历史、文脉传承、风俗民情写起,今昔对比,呈现团泊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带领下,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从郊野荒滩建设成为一座能够代表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新城的动人故事。作品真实感人、细节丰富、笔力精深。团泊作为天津重要的生态文明名片近年来社会关注度逐渐提升,团泊地区的建设发展是华夏大地千万座“新城”发展过程的缩影,本书透过这个小切口呈现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伟业,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关键主题,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透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两个一百年”新的历史坐标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杨伯良,笔名白良, 1957年11月6日生于天津静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静海区作家协会主席。曾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二百余万字,有四十多篇稿件被收入各种文本,先后有三十多部作品获奖,其中小说《雪野上的脚印》和散文集《一年一个感叹》分别荣获全国文化杯一等奖、全国文化杯孙犁散文奖一等奖。另出版有诗集《行吟集》、长篇小说《草民英雄》等。本书《掌门》被列为天津作协2015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团泊,曾叫洼
第二章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三章 美丽的地方有一座新城
第四章 “采访”的故事
第五章 团泊的镇和人
第六章 这就是示范小城镇
第七章 关于一个村庄
第八章 传奇的程氏三杰
第九章 “老和尚”程学德
第十章 “三春”的红柳
第十一章 走进团泊
第十二章 两个村的书记
第十三章 虽不沽名学霸王
第十四章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十五章 积跬步,以至千里
第十六章 木秀于林任风吹
第十七章 乱云飞渡仍从容
第十八章 既然敢打,就敢赢
第十九章 “领头雁”的意义
第二十章 一张诗意的“名片”
第二十一章 关于《团泊洼的秋天》
第二十二章 一次难得的采访
第二十三章 这里的“中国梦”
第二十四章 这里,也是一座教育之城
第二十五章 一诺千金的人
第二十六章 一座如碑的纪念馆
第二十七章 以纪念馆的名义
第二十八章 一片文化的沃土
第二十九章 沃土之花
第三十章 团泊的春天
摘要
第一章 团泊,曾叫洼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 向日葵点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40多年前,一个秋天的上午。洼淀里一片寂静。羊群在静静地吃草,发出唼喋的啃咬声和咀嚼声。不远的独流减河,从上游下来的秋水汹涌的奔流声,越过大堤传来,让这片刚刚走出燠热的洼淀里有了一些清凉。一个脸颊瘦削却棱角分明的中年人,怀抱着羊鞭,倚着一棵低矮的垂柳在一口一口地吸着烟。细细的鞭绳,在他怀里挑出的鞭杆上随风晃动着。 他慢慢抬起头,朝远处望去,忽然笑了。 他想起那首敕勒人曾经唱了千百年的古老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他喃喃自语着,是啊,天苍苍,野茫茫,多美啊…… 他又深吸了一口烟,再慢慢吐出来,清澈的诗句,就如同涓涓溪水一样从心底流淌出来……他就是诗人郭小川。从心底流淌出的这首诗,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团泊洼的秋天》。 泰戈尔说,世界用图画和我说话,我的心灵以音乐应答。 是的,音乐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而从诗人心底流淌出的音乐,应该是浪漫的诗句。那么这时,在我们的诗人眼里,这个叫“团泊洼”的地方又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除了丛生的杂草和芦苇,还是杂草和芦苇…… 这是一片漫无边际的荒淀。当时,它的名字就叫“团泊洼”。 在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宫的一匹御马冒犯天条,偷偷去“八宝琉璃井”饮水。因为井水太深,它只好跪下前腿,却不小心蹬掉一块井台上的星石。星石从天而降,落到这片洼淀,上面还留有这匹御马跪出的碓形坑凹。据说,这块星石至今还在团泊村的关帝庙附近。于是,当地人就把它叫石碓,也叫灵石。这块灵石确实很灵,至今,碓坑里还有一汪清水。它遇水深而不没,遇大旱而不竭,因此,被这里的人们奉为神石。 但传说只是传说。这块“灵石”虽然神奇,多少年来,却并没给这片洼淀带来多少好运。 一位专搞民俗研究的学者曾说,富饶的地方有富饶的故事,贫瘠的地方,同样会有贫瘠的往事。这片洼淀的贫瘠,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据史料记载,在4000至50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后来在一场海侵之后,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退海。这以后,这一带也就由海洋变成沼泽。再后来渐渐出现陆地,长出了蓬蒿、野黄花、黄蓿、芦苇和稗子等野生植物,也有狐、獾和野兔一类的野生动物出现。但若干年后,又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侵,陆地从此又变成沧海。如此往复,直到明永乐年间,这里仍然“沥水不固”。但此时大海已经远去,留给这里的只是一片芦苇与杂草丛生的泽国。据有案可稽的资料记载,当时这一带的面积约有410平方千米。由于地理位置是在白洋淀下游,每遇沥涝灾害,客水倾下,更成一望无际的。从此,这片洼淀也就与苦水和贫穷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片洼淀里最早出现的,应该是一个叫团泊村的村落。 这就是今天位于团泊镇中心位置的团泊村的前身,关于团泊村,综合相关资料的记载和当地村人祖辈的口口相传,应该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当时这一带有一块高出水面的台地,四周可以停泊渔船,附近打鱼的人们常来这里躲避风浪,远远看去,一些渔船将这个土台团团围住。“团泊”二字,应该就是这样得来的。到清代康熙年间,有李姓人家的二世祖,名李靖,从梁头村迁到这里定居。从此,这个土台上才有了长住居民。现在想来,当年这个叫李靖的先人一定很勤劳,应该也是个能干的农人。他每天去一个叫“西港”的地方取土。所谓“港”,在这里并不是港口的意思,如果用方言说应该发“疆”的音,意指沼泽;可以想象,这个叫李靖的先人很有些“愚公移山”的精神,他日复一日,就这样坚持不懈,硬是在这片沼泽里垫起一块高高的土台。这个土台留存至今,被当地的村人称为“李家高台”。再后来,又有山东籍的赵氏人家从杨成庄迁来此地定居。所谓杨成庄,也就是今天的“团泊新城”所在地。后来的赵氏人家搞得更大,不仅去西港取土,也到一个叫南坑的地方取土,为自己垫地基,这也就是后来的“赵家台”。到清代雍正年间,又有程氏人家的先人,从双窑村迁来这里。关于这个双窑村,还有故事,我们后面会说到。此时已有李家和赵家两座高台,这程氏先人便也去西港取土为自己垫起一座高台,这也就是后来的“程家台”。至清代嘉庆年间,有“韩氏八十五世先祖立仁之妻肖氏,携其二子,长子杰、次子良和一侄,名忠”,从西兰坨村迁来这里投亲定居。P4-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