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沙汀文集·第十卷:回忆录

沙汀文集·第十卷:回忆录

  • 字数: 46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沙汀
  • 出版日期: 2017-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47692
  • 版次: 1
  • 页数: 56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沙汀文集》中的第十卷,主要收录了沙汀的自传和回忆性质的文章,底本为北岳文艺出版社《沙汀自传》和重庆出版社《杂记与回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沙汀一生的革命和创作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学家的磊落跌宕的人生历程。
目录
沙汀自传
自序
故乡往事
省立师范?“二一六惨案”前后
“时代大潮流冲击圈”
漫忆担任代系主任后二三事
雎水十年
从川西文联到西南文联
东德访问忆记
杂记与回忆
在动乱刚刚结束的日子里
漫忆李劫老
活在记忆中的人们
杨伯恺烈士在辛垦书店的情况回忆
农村见闻杂记
三年困难时期城市见闻
后记
摘要
    故乡往事
     来龙去脉
     根据我十三四岁时看过的族谱,我们原是湖北黄州人,明末清初才迁居四川,到我已经六代人了。优选的长辈是“文”字辈,世居绵阳市安县河清镇龙湾子。世代务农,直到祖父杨仁和取得清朝一个典吏的职务,我们这一支才与农业脱节,由龙湾子搬迁到安县城关镇居住。
     可以说,从此以后,读书致仕也就成了我们家新的传统。祖父一生着意的是如何使下一代继续成为旧社会的知识阶层。我出生时他早已去世了,我只从神龛上看过他的画像,身着清朝制服,神色威严,令人相当敬畏。
     据我所知,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我家好几幅木刻对联全是他的手笔。我少年时代还看到他的墨迹,是几张裱糊过的册页,其中有一幅是写的杜甫赠曹霸将军的《丹青引》,感觉他的功力不凡。而无怪乎他曾经做过书法家李森林的代笔。
     这李森林是安县专享无二的翰林李岷琛的父亲,而由于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又是翰林之父,求他写点字以光门楣的人太多了,难于应付,于是就请祖父代他书写匾、对、条幅等等。而由此可见祖父在书法上达到的水平。
     当然,李森林的书法功底也深,我家里大厅上就有他写的一副木刻对联,是他赠送我祖父的。可惜我现在只记得上联了:“闲中立品无人觉”,下联已经忘怀。而由此可见他的书法之名噪一时,并不是他沾了儿子的光。
     我不止没有见过祖父,就连我父亲我也没有什么印象,因为我才两三岁时,他老人家就去世了。他是祖父一手培养成才的,考上秀才后,又补了“廪”,可以每月从政府领到相当数目的补贴,进行深造。但他似乎并不热衷于功名禄利,到廪生就止了。只是留下很多书籍,藏在家里的楼上。
     青年时期,我从两三位长辈口中听到他一些逸闻旧事,才知道他性情豁达,有点一尘不染的味道,而且从小就有点书呆子气。当地的风俗,大庙会野台班唱戏,开始的那天要“接灵官”镇台,撒红钱,青少年和儿童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可是,碰到这种场合,即使钱落到父亲脚下,他也从不弯下腰身去捡。
     我父亲学名义质,五弟兄,他居长,但他从不料理家业,而让我二叔全权处理。二叔没有留下儿女就去世了。到我懂事时,二叔母也去世了。我父亲这一房有我和一个大我三四岁的哥哥,三叔、四叔都只有一个儿子,当时幺叔更子女俱无,就由亲朋做主,按惯例把我过继给二叔,顶一房人。
     分家风波
     父亲和二叔相继去世后,剩下的几弟兄就闹起分家来了。我的三叔、四叔和幺叔,以前因为前头有两个哥哥支持门户,就都自顾吃喝玩乐,没有作为,交游也不广。而我和我哥哥这两房,不仅社会关系多,且有不少亲戚故旧有点名望、有点功名,举如詹棠、谢健卿、吴雨人这些人就是。所以,尽管分家时闹得很凶,好几天没有结果,詹、谢、吴这几位一到场,纠纷就合理解决了。我家两房人分得的,是一个大院子的主要部分:两进正房,后面还有一片挺立着两株大皂角树的空地。其余几个叔叔,分得的差不多都是临街的、进深浅的房子。产业呢,我和我哥哥还分得两份田地。
     田地、房屋虽然分得不少,表面看起来架子还在,实际上,这次分家也分给我们不少欠账,需要我们两房人偿还。因为这些钱都是为了修建房合,安葬我父亲、二叔之类的缘故借的。
     我还记得,单是一个焦家字号,就欠了二三百两银子,每逢年节就来催收利息。这焦家是安县的大财主,田地、闲钱最多。开票号,请了些陕西人经管。这些人都精明能干,对放账生息很有本领,每年冬至节一过,那些被安县人叫作“老陕”的,就背起褡裢子上门来了!小时候一见到这些人,总经常感到又畏怯又心烦。
     母亲
     我母亲并不是我父亲的原配。我父亲的第一个妻子,是安县花菱乡豺狗坝的人,姓陈,我母亲姓郑,是安县城关安昌镇的人。她的叔祖父是县里的名人,叫郑杏园,是个举人,曾经在甘肃花马池做过官。但我母亲的那一支很快就凋零了,她是在后母的挟磨下长大的。下面还有个兄弟也就是我的舅父郑慕周,在母亲出嫁以后,由于忍受不了后母过分严格的管束,就流落市井。最初主要靠我母亲周济,后来就自己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而他之所以操袍哥,可以说就是这么来的。当时袍哥的成分,主要是一些经常遭受差役、地痞欺诈的小商贩和手工业工人,也有慷慨好义的粮户,但数目很少,而且,纵然是财主,大都也得靠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给他们当喽?。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