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雷家骥 编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033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上篇介述《资治通鉴》主要编修者司马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生平及其志业,简叙《资治通鉴》编修的缘起、意义、结构与实际工作的概况。
下篇则是选择《资治通鉴》所述的内容,依照原书周、秦、汉、魏诸纪的次序,做扼要的介述和讨论。每一专题即成一节,原则上分就司马光的选择观点、叙述方式、评论意见等,加以介述。
最后部分则是结语,交代了一些在前面两部分不便介述的事情,也将前二部分的某些问题做一综合解释,协助读者对《资治通鉴》全书做综合了解
作者简介
雷家骥,祖籍广东,现居台湾,文学博士。专长中国中古(魏晋至隋唐)史,为《中国中古史研究》创刊人兼总编辑(2002年迄今)。曾发表论文60余篇,专书10本,现任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为《中古史学观念史》、《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和《武则天传》。
目录
上篇 《资治通鉴》及其修撰者
第一章 司马光小传
一、司马光的家世与青壮年
二、新、旧党两巨擘──王安石与司马光
三、白首执政与著作
第二章 《资治通鉴》同修者略传
一、刘攽
二、刘恕
三、范祖禹
第三章 《资治通鉴》编集的意义、结构与工作情况
一、编集的背景与缘起
二、编集精神与结构
三、实际工作的概况

下篇 《资治通鉴》系列纪
第一章 周纪
一、三家分晋──通鉴的开始
二、三家分晋的由来与才德论
三、秦的崛起与周的灭亡
第二章 秦纪
一、秦朝统一的要素──客卿
二、几乎改变历史的一击
三、秦的灭亡
第三章 汉纪
一、改变历史的餐会
二、制礼与叔孙通
三、外戚政治与王莽篡汉
四、东汉初期的用人与士风
五、东汉的宦官与外戚
六、第一次党锢之祸
七、第二次党锢之祸
八、大冲突的结局
第四章 魏纪
一、曹丕篡汉与司马光的正统论
二、从几段重要谈话看三国发展的趋势
(一)曹、董会谈与挟天子都许
(二)刘、葛隆中三分天下
(三)遥想公瑾当年与东吴西进的政策
(四)先抗曹魏,再图相争
第五章 魏纪
一、三家归晋
二、魏晋风气
三、五胡乱华的背景
四、由群雄角逐至南北对峙之局
五、民族的同化融合
第六章 隋纪
一、最后一次的欺人孤儿寡妇及南北统一
二、开皇之治
第七章 唐纪
一、唐初继承问题
二、武则天的篡位
三、从开元之治至藩镇之乱
第八章 后周纪
一、冯道──五代十国的一个典型官僚
二、陈桥兵变的空白──《资治通鉴》的结束
结语

附录 原典精选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摘要
    第一章司马光小传
     一、司马光的家世与青壮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真宗天禧三年生,宋陕州夏县涑水乡(在今山西省夏县西)人,他的远祖司马孚,是发动兵变诛除曹爽的司马懿之弟。晋武帝(懿之孙)篡位称帝,封这位叔祖为安平王,对他最加尊礼,降至他的裔孙征东大将军司马阳,因葬于夏县涑水乡,其子孙遂定居于此。
     司马光高祖以下,都因五代衰乱而不做官。降至祖父司马炫,始举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十里)知县。父亲司马池,历任御史、知卅J等官,后至尚书吏部郎中充天童阁待制(相当于吏部的司长兼天章阁的皇帝侍从)。他家累世以气节见称于乡里,父亲更以清直仁厚及文学行谊见著,号称一时名臣。母亲姓聂氏。
     司马光儿童时代即凛然如成人,性格早熟。七岁那年,闻讲《左氏春秋》,极爱此书,回家为家人讲述,即已了解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以至于不知饥渴寒暑。年仅十五岁,书籍无所不通,文词醇深,有西汉文章的风格。小时候,他与一群小朋友游戏,其中一人攀上瓮顶,失足跌落盛有水的瓮缸之中。众儿惊惶逃去,司马光镇静地捡起石头,击破瓮缸,于是瓮内之水进发而出,救了那人性命。这件事迹,后来被汴京与西京(洛阳)之间的画家们,画以为图。其后,司马池由于做官,依法得荫任(因先世勋绩而铨叙任官的方式)一子为官,司马光依次应该得到此机会,但他推让再三,让给了堂兄,然后自己受补为极低的斋郎(祭祀时执事之吏,为入仕之资)。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3),由于范仲淹、欧阳修等越职言事,朝廷以朋党警诫百官。这年司马光才二十岁,举进土甲科而升迁为奉礼郎(文教系统的低级散官)。司马池时任杭州知州,所以司马光推辞升官,要求出为签书苏州判官事(助理判官),以便就近伺奉父亲。获朝廷批准后,未上任而母亲逝世;母亲丧服未除,父亲也相继逝世。及至为双亲服丧期满,才出仕做官,不久累升至国子直讲,后又除史馆检讨、集贤校理等职,开始接触修撰历史的工作。
     其父的好友庞籍,向以知人称著,见司马光而奇之。及至庞籍升为枢密使,遂一直提拔司马光;当庞籍外调时,也辟用他为通判(高级行政助理官)。司马光感激庞籍的知遇之恩,尽力为他工作,甚至他死后,司马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兄弟。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们两人。
     仁宗末,累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皇帝侍从兼谏官)。早在至和三年(即嘉祜元年,1056),仁宗皇帝生病,皇帝无子,所以天下寒心而不敢为言,只有谏官范镇(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重要助手范祖禹的叔祖)首先发议,司马光(时为并州通判)闻而继之,上疏请求仁宗选择贤良的宗室子弟为皇太子,如果将来仁宗生了儿子,皇太子再换人不迟。司马光为此呈递了三份奏章,又写了一封信鼓励范镇,大意说,这种大事不言则已,言既一出,岂可再收回,希望范镇以死争之。于是范镇鼓吹益力,终被罢职。司马光在五年以后(嘉祜六年),自己已经成为谏官,遂再度上疏提出问题:“臣从前为并州通判时所上三份奏章,愿陛下能果断而力行!”
     仁宗一向寡言沉默,闻言沉思,良久而说:“是不是要选宗室为皇太子的事呀?这是忠臣之言,只是人不敢提罢了!” “臣建议此事,自谓必死,想不到陛下开诚接纳。”司马光道。
     “这有何害,古今都有这种事情啊!”仁宗说。并因而命令司马光把建议通知中书(宰相办公机关)。
     “不可,”司马光解释说,“陛下应该自己把此意晓谕给宰相才是啊!”
     过了一个月(嘉祜六年九月),司马光又上疏面奏:“臣那天进说,陛下欣然无难,私意以为马上实行了。如今寂无所闻,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春秋鼎盛,子孙会有干亿之多,何必立即做此不祥之事。小人没有远见,他们只是为了等陛下千秋之后,仓促之间,援立他们平常所亲善的人罢了。唐朝自文宗以后,立嗣都出于左右之意,拥立者至有自称‘定策国老’,呼天子为‘门生天子’的人,此祸岂可胜言呢?”P30-3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