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血脉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

血脉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

  • 字数: 2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启文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570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21年,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在此背景下,广东人民出版社与国内著名作家陈启文合作推出《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一书,以期宣扬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适逢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本书的出版不仅向读者介绍了一段见证祖国内地与香港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历史,还有助于挖掘深藏在香港人民心中的珍贵记忆和感恩之情,增进香港人民的文化和国家认同。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生命工程,其中流淌着哺育粤港两地同胞的生命水,更是香港与祖国内地骨肉相连的一条血脉、血浓于水的一条命脉,每一滴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那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源,早已渗入香港的每一寸土地,融入了香港同胞的血脉深处。 这是一个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连接了内地和香港两种社会制度的民生工程,也是一个超越了单纯水利意义的政治工程。 这是一个推动香港经济腾飞和深圳、东莞等沿线城市现代化崛起的经济工程。随着源源不断的东江水涌入香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香港焕发了生机。 这是一个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精品工程,一个跨区域调水和水质保护的典范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科技工程,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史和水利科技发展史。
作者简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逆流而上
第二章 一支特殊的队伍
第三章 条生命线
第四章 更上层楼凭远处
第五章 跨世纪的工程
第六章 另一条战线
第七章 在水上腾飞
第八章 守望比仰望更难
尾声,或后记
附录 主要参考资料
摘要
     一 一路循着东江,朝着阳光照射的角度逆流而上,踏上这片像大海般起伏的土地,恍若行走在一张漂移的地图上。这一带皆是绵延不绝的山岭,一路逶迤着向南海纵深而去。有一些事物正在风、水和阳光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满眼潮湿发亮的翠绿,一轮轮地泼向河流两岸,流水滔滔而花影摇曳。在流水与花影中,有一座城池像寓言一样逐渐浮现,浮上来的便是桥头。 第一次走到这里,走进桥头,但我感觉已来过多次。这种感觉与水有关。 如果桥头是一个寓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水的寓言。 桥头,即桥的一端。这里是东江干流从惠州博罗县流入东莞境内的桥头堡,也是东江一级支流石马河注入干流的交汇处。水,既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印象,又在宁静地制造着某种幻觉,感觉河流和岁月正在哗哗倒淌。凝神一看,又并非幻觉,这确实是一条倒淌的河流。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也是东江的另一个源头——东深供水的源头,这供数千万人畅饮的生命之源,必将从这里通向桥的另一端——香港。从东江到香江,是水连起来的,从高清卫星地图上看,恰似一条从母腹连接着香港的脐带和血脉。 然而,在我追溯的岁月深处,又哪里有什么高清卫星地图,更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连一张像样的地图也没有。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东江流域地图,还是东江纵队在烽火岁月中的作战图。这里就从一位东纵老战士说起,曾光,又名杞贤,我听很多人说起过这个人,无论是见过他的,还是没见过的,都是一种肃然起敬的神情。1923年,曾光出生于广东五华县横陂镇,那里位于韩江上游。韩江是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古称恶溪、鳄溪,这是一条洪水兴风作浪、鳄鱼噬畜伤人的凶险河流。相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率一州百姓治水降鳄,兴修水利,留下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千古佳话。曾光从小就是在这样的传说中长大的,这也是他的精神源头之一。而在他幼年岁月,五华被辟为中央苏区县,他在红色摇篮里成长,那红色基因融人了他的骨子里、血脉里。 1938年秋天,还是一位十六岁少年的曾光就加入了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流域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东江,也是见证东江纵队创造了无数惊险传奇的一条河流。在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东江纵队能够奇迹般地摆脱敌军的一次次围追堵截,又能神出鬼没地一次次袭击敌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对于这一带地形地势的熟悉。而熟悉也是从陌生,甚至是从空白开始。那时东江纵队走到哪里,战斗到哪里,就要在哪里摊开地图。地图是他们在行军途中勾画出来的,很简陋,很粗糙,还有大量空白,而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在那空白处标识出四周的山岭、河涌、村庄、城镇、道路,这红色的地图册就是一幅幅行走的活地图的集合。 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在东江流域历经七年血与火的淬炼,锻打出了一身干练成熟的军人气质。曾光先后担任东江纵队政治组织科干事、营教导员、团政委,在那红色地图册上,也有他添加的标识、填补的空白。而桥头也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斗的战场,这里还安葬着六十多名东江纵队及粤赣湘边纵队的烈士,其中就有他为革命捐躯的妻子。而在烈士的长眠之地,生长着一片倔强的木棉树,这是岭南最特别、最热烈的树木,每年早春在长出树叶之前,那硕大的花朵就已开得如血似火。 P27-2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