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追梦心语——跨文化交友

追梦心语——跨文化交友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夏纪慧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598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纪慧的经历丰富,很高兴看到她的书出版。中国的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十分重要,可以做得更好。” --夏书章,中山大学教授、中国MPA之父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有对外交往的机会,让我们能像《追梦心语》的作者所证明的那样:公共外交不仅人人有责,而且人人可为。”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内容简介
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即投身外事外交工作,从普通翻译到主管官员,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曾在海外留学,有机会与许多不同地区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层级的外国人士接触并结交了不少友人。亲历过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无知或误解,因此深感有责任让世界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祖国,并主动承担起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义务。通过回顾工作经历,作者分享自己对跨文化交友、讲中国故事、开展公共外交的体会和感悟,谈谈自己追梦的体会。
作者简介
夏纪慧,退休国家公务员。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77级大学生,1981年12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先后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办公室(外事局)、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外事局、中国驻波兰使馆工作。
目录
青年外事打基础
一、翻译交友:国际沟通始于语言
二、以情交友:国际友谊历久弥新
三、自信交友:国际舞台大有作为
海外留学抓机会
一、广交友,树立中国形象
二、尽职责,介绍中国实情
亦官亦民多用心
一、礼宾服务以小见大
二、交流项目以点带面
三、加入国际组织,贡献中国智慧
四、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得明白
夫人外交添光彩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辅助国家外交
二、展现东方女性魅力,塑造更富亲和力的国家形象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摘要
     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已经中断了11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我当年从中学毕业后,赶上好时机,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按当时的安排,我们这批中学应届毕业生在考试结束后仍要下乡当知青。我是在广东省博罗县铁场公社边劳动边等高考放榜消息的。当我拿到中山大学外语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心情十分激动,我是当年一起下乡知青里专享被录取的!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不足4%(据说是中国高考历史记录低的录取率),与现在的50%相比,我真是够幸运的。 四年的高校生活飞逝而过,我们都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仍然是由国家分配工作。也许是因为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学同学里有不少也曾经是老师,所以我本来的愿望是在大学毕业后留校、像父母那样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最终当上教授。当年我所在的英语专业有到北京中央部委工作的指标,可是大多数南方人是不愿意到北方工作的。我父亲时任学校副校长,以身作则,带头说服自己的女儿,特别是在我母亲的劝导下,我服从了分配,到北京工作。①父亲认为,既然不是自行择业,就有个必须服从分配的问题,否则可能乱套。需要人的地方没有人肯去,不需要人的地方大家往里挤,分配的计划难以实现,会影响有关工作。①说真心话,我从小就在校园里长大,自然对学校有着很深的感情,又是家里的幺女儿,当然不愿意离开父母。让我只身离家到那么遥远、天寒地冻、接近陌生的地方去开始自己的人生,我是有点胆怯的。 现在回首过去,我并不后悔,反而真心感谢父母把我从他们身边推向社会,让我见了世面。1982年1月,我到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的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报到,在那里工作了16年。在最宝贵的青春年代,我有幸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人,在青年外事工作中,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得到了锻炼,为增进外国的新生代、未来领导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培养对华友好人士尽了绵薄之力。 一、翻译交友:国际沟通始于语言 翻译工作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进我国与世界相互了解、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看,翻译工作发挥着跨文化传播、沟通交流的作用,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十分重要,是搭建增进中外交流的桥梁、编织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纽带的有效工具。 1.初上译场遇新题 我在大学里虽然学的专业是英语,但在校期间并未接受过翻译技能的培训。参加工作后,业务上有要求,我是在前辈们的指点下,通过实践来摸索、锻炼和提高的。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担任翻译的窘境。那是在1982年5月,我刚参加工作不到4个月,单位接待了亚洲文化发展论坛代表团,虽然我当时并不负责该地区业务,但领导为了培养锻炼新干部,安排我参加代表团在京的活动并任翻译。代表团成员均是宗教信徒,关心中国的宗教政策、宗教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由于当时自己对中国宗教情况不熟悉,且赵老又精通英语,我在双方致词做翻译时十分紧张,不少词汇都不会,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是紧张得出了一身冷汗。幸运的是,赵老在宴会席间,直接用英语回答了客人的各种询问,使这次交流活动收到预期成效。这次经历以及后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经历让我懂得,翻译不仅要有较强的中外文语言的把握能力,还要知国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这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每次接到翻译任务,还必须事先了解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即使是“临时抱佛脚”①,也要尽量做到有备而战。因为无论讲话人说得多么完整和富有深意,如果翻译说不清楚,就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 单位领导一直将我作为主要翻译人才重点培养,给我创造了许多机会。我平常注意学习,早期国内的英文刊物有限,也没有互联网,《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中国日报》(chinaDaily)都是推荐阅读的,当然还要看一些外国原文的报纸和刊物,随时做笔记,制作自己积累的词汇表。此外,每次任务后都注意总结问题,及时向老同志请教。通过努力,我的翻译水平逐渐提高,不仅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还得到外国来宾和朋友的赞许,在欧盟职业翻译面前树立了良好形象。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