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字数: 19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义桅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61272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重磅作者,重磅之作:“中国好书”连续两年获奖作者、共青团中央《青年公开课》主讲人重磅新作,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全面解读,透彻讲解:完整梳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与思想之源,多层次、多维度生动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引经据典,视野广博:融贯中西历史文化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照当下全球现状思考人类命运的走向与未来
内容简介
世界本一体,人类同起源。针对“世界怎么啦、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心系人民,饱含古今中外之情感,汲取东西南北之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本书以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从时间、空间、自身三个维度,对“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根本性问题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探讨。
作者简介
王义桅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31部,其中《“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分别获2015、2016年“中国好书”。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大会边会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主旨演讲。
目录
序章  时代之问  中国之答
篇一 时间维度:天涯共此时
第一章 道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和合共生
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万教归一
第二章 学统:包容近现代国际体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二、联合国宪章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章 政统: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真正的世界历史
二、自由人联合体
三、21世纪社会主义
篇二 空间维度:天涯咫尺
第四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一、人类世
二、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
三、未来地球计划
第五章 我们共享一个月亮
一、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
二、南方国家月亮也很圆
三、我们共享一个月亮
第六章 我们共建“一带一路”
一、发现旧大陆
二、发展新大陆
三、全球互联互通伙伴
篇三 自身维度:天下大同
第七章 从后天看明天
一、超越民族国家
二、超越国际自由秩序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第八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
一、命运自主
二、命运与共
三、命运共同体
第九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个案
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十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一、名与实
二、破与立
三、知与行
结语 21世纪的张载命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英国学者G. 巴勒克拉夫在其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优选明确提出全球史和全球史观。他认为:西方史学需要“重新定向”,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了享有全球史代表作之誉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他的观点和G. 巴勒克拉夫一致,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史成为必需,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他认为,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则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自的文化宗旨达成共识阶段。这就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后,“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民族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化。在全球化凸显出“命运共同体”的情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获得历史提供的经验基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世界历史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干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平等交流、互鉴互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旨在促进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具体而言,要坚持“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为基础,把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提出的重大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问世是全球现代性反思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过程中开启的,是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愿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是多元现代性最生动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的文明理念,强调发展多元现代性的自主选择权、平等发展权;同时又尊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还具有兼济天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雄伟气派,以“共商共建共享”思想引领多元现代性,强调要顺应世界各国利益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坚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必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与中国智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秩序的确立和统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积极发挥着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和导向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着适宜性、示范性的现代性选择。 赵汀阳指出,当今国际政治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无效国家”(failed state),而在于“无效世界”(failed world)。因为现有的理论没有一个“以天下观天下”的视角,在离开国家之后无所适从。中国的政治思想起点是天下,是一种包容性的治理模式,即“漩涡模式”。要解决世界问题,思维必须从国际政治走向世界政治。P089-09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