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邓中夏

邓中夏

  • 字数: 1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黄振位,郭昉凌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85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邓中夏》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红色广东丛书》之一种,属于该丛书中的《广东工农运动领袖》系列。邓中夏(1894—1933),是我国有名的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杰出领袖,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者之一。邓中夏的一生,经历过党的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些时期里担任中共的重要职位,参与和领导全国早期工运、省港大罢工,筹划南昌起义,调往湘鄂西苏区为巩固和发展苏区竭心尽力等等。《邓中夏》是一部红色人物通俗小传,介绍了邓中夏的生平事迹,反映了邓中夏积极投入革命事业,始终忠于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彰显了中国革命家的奉献精神。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投身五四运动
第二章 领导早期工运
第三章 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
第四章 从莫斯科到湘鄂西
第五章 坚持地下斗争
摘要
     一、天安门集会游行 一个革命者的人生旅途,犹如由许多亮点构成的一条红色的主线。这条主线集中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取向和社会价值。投身五四运动,就是邓中夏一生中的第一个大亮点,也是他一生光辉业绩的重要开端。 1894年10月5日,邓中夏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五岭乡邓家湾村的一个书香之家。族谱名为邓隆渤,字仲澥,曾用名有邓康、大壑、邓重远、丁智深、仲海、天齐等。他的父亲邓典谟是个清朝举人,当过衡山县知事、湖南省参议会议员等职,国学功底比较深厚,对邓中夏文学基础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邓中夏的母亲欧阳庚翠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邓中夏从小就接受了母亲诚实待人的教导。邓中夏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日益加深的年代。他从8岁进私塾起,到村初级小学、县立高等小学、郴县中学,直至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简称“湖南高师”)文史专修科,一路走来,慢慢感受到朝政腐败,国事日非。特别是他在湖南高师就学期间,通过杨昌济(既是湖南高师的教授又是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教师)的关系,结识了,二人常在长沙橘子洲头评论时政,“指点江山”。 邓中夏在湖南高师毕业后,于1917年随父亲前往北京,7月以“邓康”之名考进了北京大学国文门(中文系),开始新的学习生活。邓中夏进入北大前半年,适值有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开始对北大以往的陈旧封建教育传统和陈腐校风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并广揽有真才实学的学界名流诸如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周树人(鲁迅)等具有新思想的新派人物前来任教,开创了北大一代新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在北大的迅猛发展,树立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这批新派人物和这股新文化新风,给邓中夏造成极大的冲击和震撼,使他深受感染。1919年2月15日,邓中夏给校长蔡元培写了一封信,信中摘录其朋友给他信函中的内容,希望校长在各地推广,多设立“阅书报室”,让广大民众有一个学习场所,以启蒙民德民智,关心国家大事。 邓中夏就读北京大学不久,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同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于1918年5月诱迫北京段祺瑞政府先后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即《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这一丧权辱国的“军事协定”签订消息一传开,激起了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愤慨!对此,邓中夏深为祖国前途而担忧。他四处奔走,联络校内外同学,奋起反对这一“军事协定”。5月21日,他参与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专门工业学校、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等校学生2000多人,前往新华门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总统冯国璋出来接见。在学生的压力下,冯国璋硬着头皮接见了学生代表,敷衍搪塞欺骗了学生。各校学生第二天就复课了。实际上,这一军事协定并没有被废除。不过,这一事件,也使邓中夏吃一堑,长一智,初步认识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经受了一次实际的锻炼。这次斗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广大青年学生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和预演。 P9-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