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好日子 我们的小康路

好日子 我们的小康路

  • 字数: 27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99672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好日子》,致敬新时代小康路上的追梦人—— 一本书,洞悉乡村巨变的中国样本 新时代乡村振兴伟业的现实写照 一个村庄的小康之路,浓缩了大中国乡村振兴伟业的光辉历程。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三十六份来自村头地角的鲜活记录,一枝一叶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有人说,2020年注定是用来见证奇迹的。新年伊始,中国力量便不断书写着中国风采。神州万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2020年中国人生活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小康不小康,变化看老乡。在重重考验面前,“苏大强”脱颖而出,领跑全国,成为全面奔小康队伍中虎虎生威的一支生力军。江苏的脱贫攻坚靠什么?决胜小康路上的“三农”短板怎么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哪里寻?——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新期待,金华村人的《好日子》,交上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分答卷。
目录
筑梦金华(武黎嵩万熙雯)
做老百姓的“摆渡人”
我在村里教娃娃
那一年我懂得了“担当”的重量
一路走来,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
“共产党的干部是我们的活菩萨”
经济就是村民的“着肉布衫”
“摆渡”岛民住进了“苏州园林”
这是我此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家强,老百姓也强/侣
纤绳上的旧时光和苦日子
我们奋斗,我们幸福
喝水不忘掘井人
“贫苦”是旧时代乡村的标签
“老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我们的脚步丈量着金华村的巨变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金华村真正走了一条美丽乡村路
改革开放,一年更比一年强
两任书记对金华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后,生活好起来
从赤贫到小康
让人想要逃离的旧金华
新农村从“厕所革命"起步
金华“夕阳”无限红
一切都要感谢我们的共产党
党培养了我,党教育了我
做一个“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文艺老人
金华的好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
花草都被偷吃了
部队这个大熔炉
我们的扁担都挑断了
被水“围”出来的腊肉特色
一路通,路路通
我的乡村医生生涯
做医生是因为热爱
夜半骑车再也不会掉进河里了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乡村
实心实意搞现代化建设
我教学生自强不息地奋斗
算盘声里的致富经
苦乐都在水上摇
脱贫致富先修路
民俗是生活变革的一面镜子
舌尖上的小康
行路难,求学苦
大家全都富起来了
脱贫的桥,致富的路
苦日子逼出来的特色腊肉
三代婚俗看脱贫
家家户户,花园别墅
把好日子过出乡村特色来
我见证了金华村的巨变
民以食为天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
小汽车开到了家门口
家长里短话小康
我幸运地遇到了四个好人
粉墙黛瓦、浓浓乡情是我家
腌笃鲜,穿新衣
给力的福利政策
只要长寿,好日子就能一直过下去
有电视机就是光荣
我在田间治病救人
把新娘“摇”回去就算结婚了
年过得越发有滋有味起来
健康是最要紧的福利
我也住上了小别墅
我赤着脚上学,读完了高中
在村办企业工作的苦辣酸甜
吃住行里话今昔
妇女主任为建设小康穿针引线
金华村的干部做事认真
村妇女主任的艰辛
我们蹬过苦河,如今住上了园林
种“隔江田”,那时候金华人过得好苦
熬苦日子,生活就像闷头游水
有桥有路,幸福从“脚下”开始延伸
共产党的干部领导管理有方
吃肉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呀
我在金华村工作了差不多一辈子
乡下人也住上了小洋楼
我整个人生都变得舒坦起来了
大家都开始向往乡下了
从苦日子过到甜日子
我幸运得不可言喻
我从不后悔嫁到金华村来
作为金华村民,我感到很幸福
好日子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新农村,大变样
怎么也想不到会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
优选的奢望是吃上一块红烧肉
我和金华有缘分
我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座大公园里
安家在金华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金华村的人都比较善良
保持好心态,有付出就有收获
幸福中国家
儿时的田野乐趣
带着花生米看露天电影
逼上梁山也要干
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金华村的老人真幸福
从“富起来”到“美起来”的金华村
能吃上红烧肉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金华村的变化真大啊
五支队伍共建美丽金华
捡稻穗,看星星,不亦乐乎
我要穿新衣服
五支队伍,大美金华
生活,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
清贫中自娱自乐
船去车来,节节高的生活
开满鲜花的村庄
农村是发挥才干的大舞台
没有玩具的年代
要致富,不要污染
村干部工作如绣花
江南水乡看金华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尤其需要耐心
我见证了金华的改变
一碗青菜吃两三天
一座桥改变了金华
归来万里恋原乡
香甜是童年的滋味
一座桥,接渡着从贫乏走向丰裕的金华今昔
人是画中景,家是眼中画
乡情不改是金华
温馨乡情是我成长的摇篮
真的很为家乡自豪
年味十足话金华
就算给我一千万,我也不舍得离开金华村
有一种纯粹的甜,叫作童年
最适合养生的家园
让青春在金华闪光
关于路的老故事
总有一种情怀常驻心间
好看金华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路
走稳特色发展之路,再创新经济增长点
共建公共服务,孵化智慧乡村
党员带头,群众跟上
爱心慈善,精神文明的标杆
一枝一叶见证全面小康
附录一:金华村简介
附录二:金华村大事记
附录三:金华村村规民约(自治)
编者的话
摘要
     我在村里教娃娃 我7岁开始读书,13岁高小毕业。那时,金华村的人小学毕业以后,都去张浦镇上读书,那年全村小学毕业班只有11个孩子,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到张浦镇读的是五年级和六年级。初一时,“”开始了,学校就散了,我回到金华村,在生产队务农。 回到村里,起初我在生产队做记工员。15岁时,金华村华翔小学让我去做代课老师。那时高小毕业就可以做小学教师,可想而知,村里人是多么缺乏文化。 那时,我算是半工半读吧,学校是复式教学,一个课堂里一边坐着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娃娃,另一边坐着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学校有一个公办教师,叫作王雪清。学校里专享的高档乐器是一台脚踩式的“土钢琴”。虽然我没有学过音乐,那时也没有乐谱,但是我自己也会摸索着弹。报纸上的歌曲,我自己弹了无数遍,弹熟了就教给学生。就这样,我教了两年半的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村里加入教师的行列,我继续教了两年半,从15岁教到20岁。在我教过的一到四年级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名叫李美玲,她是南华翔4组的村民,也是我们金华村第一个正宗的大学生,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 那一年我懂得了“担当”的重量 20岁开始,我先后担任了金华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经济合作社社长、党支部副书记。让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开河。每年冬天都要开河。五年里我开过四条河:浏河、市河、横贯泾河和太浦河。 1973年下半年,那时我才20岁,就带领着107人参加了开浏河的工程。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经历真正艰苦的事。我们到太仓浏河塘开河,住在太仓,睡在稻草上,盖的是自家做的粗纱布被子,两个人一个被窝,一条被子盖着,一条被子垫在稻草上。因为睡在稻草上,人十分干燥,天天起床我都会流鼻血。早上5点起床,洗漱干净,喝一点粥,6点出工,一直干到晚上7点。那时,我的肩膀全都磨破了,血水和衣服粘在一起,一撕扯就钻心地疼。河开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积水,这时就需要开一条垄沟排水。江南的冬天摄氏零下四五度,没有雨鞋,只能赤脚下地干活。脚踩在冰里,没多久就冻住了。因为年纪小没经验,脚冻麻了,回去用热水一焐,瞬间人就晕倒了。后来开表彰大会我们还被表扬了,当时张浦镇党委副书记徐良生、陆傲生作为代表上台领的奖状。而我的脚关节也因为那些年的开河经历冻坏了,落下了病根。 这样艰苦的生活还不到两周,我们村就有10个人因为吃不了苦做了逃兵。一有人逃跑,人心就散了,等我发现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我就想:这可惨了,缺了那么多人,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连夜赶回金华村,到支部书记家同他说明情况,又一起去找逃跑回来的人。我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我们金华村在太仓乃至整个苏州一带都是有名气的,你们一逃跑不要紧,金华村的名声就毁了。在支部书记的帮助下,我终于做通了他们工作,带着他们又连夜赶回了工地。 当时,支部书记考虑我年纪比较轻,选择由我带班去开河。当时,我的家属怀有身孕。临盆那天,我的家属从早上开始肚子疼,一直疼到晚上,送到人民医院时已是夜里12点了。医生说,只要早送两个小时,这个孩子就不会因为盘脐生而夭折。如果当时有人陪在她身边,及时送到医院,孩子接近可以得救。可是,等我接到通知,赶到医院,已是夜里12点多了。医生见到产妇家属来了,劈头便骂我不负责任。我去隔壁产房看了一眼孩子,那是一个小男孩,我心里特别难受。 那天晚上,我把孩子包好,抱到产房,陪在我妻子身边坐了4个小时,清晨的时候,我站起身来,对她说:‘‘我们还年轻,我们还会有小孩的,你现在安心养身体,我把小孩葬好后,还要回工地。”我强忍着眼泪快步走出病房,一走出病房,我的眼泪就再也忍不住地流下来了。想想妻子怀孕9个月我一直不在她的身边,送到医院时,我也不在她身边,今天来看她,也只待了4个小时,马上又要回工地,我觉得自己真的太不负责任了。其实,那时家属怀孕我接近有理由可以不去带班,但我还是选择了以集体为重。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