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 字数: 21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760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让·鲍德里亚是世界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但在访谈者和听众面前,他又成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饱含热情与哲思地分享自己关于理论、现实、人生的看法。本书首次收录了涵盖他整个职业生涯的25篇访谈,时间横跨了从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这些访谈的主题广泛,既涉及《消费社会》《致命策略》《论诱惑》《拟像与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学术生涯、美国之旅、摄影实践等丰富人生经历,更涉及他对恐怖主义等当代话题的回应。我们不仅能在本书中一窥这位学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亦能与这样一位真挚而深刻的老友对话。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期刊中的访谈,可能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生动的鲍德里亚思想录。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有名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目录
前言 洛朗·德·叙泰/001
僭越是一种政治行动模式吗?(1968)/001
观影故事(1982)/029
鲍德里亚的诱惑(1983)/040
一个毫无矫饰的世界的矫揉造作(1983)/048
命运中存在的可逆性力量(1983)/052
晶体复仇(1983)/063
图像从根本上不是不道德的吗?(1984)/089
蒙当、科吕什、勒庞:同场竞技(1984)/097
灾难一般,但不严重(1984—1985)/103
作为虚构的美国(1986)/127
大众的冷漠(1987)/135
可惜了!巴塔哥尼亚(1990)/153
写作总是令我愉悦(1991)/168
这瓶啤酒不是一瓶啤酒(1991)/180
尘世的无调性的风景(1991)/198
封面故事(1993)/207
一个终极的必要反应(1994)/220
事实性与诱惑(1994)/235
解剖90年代(1996)/248
即兴喜剧(1996)/277
病毒的与转义的(1999)/287
鲍德里亚解码《黑客帝国》(2003)/300
镜像中的摄影报道(2003)/305
谋杀现实(2006)/310
世界的解药在独一性那边(2008)/318
摘要
     僭越是一种政治行动模式吗?①(1968) B 一方面,在符号学和语言学分析的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词汇。我们可以规定其中某些用语。我们需要作一些词汇学研究,甚至还要弄懂它的句法;这接近是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分析。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干扰形式、一些行动形式,这也许是一些被言说的形式,我认为它们不属于经典符号学分析的领域,而属于语言的高阶范畴,属于整个符号学都必然会忽视的范畴。我建议大家把这种在更高层面进行言说的范畴叫作“表达”(expression),因为它是在更基础的位置上言说的,也就是说,它解构了编码,它是具有表现力的;这不是因为它创建了新的句法或新的词汇学,而是因为它解构了现存的句法和词汇学。 C 具体来说,它可以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呢?因为,它的出现毕竟最终是要铭刻进一些形式之中的,例如新的表现模式——街垒,或依然是书写模式——墙上的涂鸦。当然,它们拥有一种具有超现实表现力的诗意内容,而墙面则是明确的元素,是新的能指。 B 3月22日,当楠泰尔的大学生爬上行政大楼说“你们刺死了越南委员会的三个好人,而我们,我们要在你们的高处睡觉”时①,就是在那里,人们掌握了一种特别简单的形式,我把它叫作具有表现性的,恰恰是因为它接近改变了这句话那普通的、功能性的用法,恰恰是因为它以僭越为代价而扭转了那句话的用法。这一僭越曾被所有人如此感受到,即是说,它曾激起了异常深刻的情绪,一桩真正的丑闻。正是这类干扰在我看来是重要的,因为它恰恰摧毁并打破了禁忌。 C 无论如何,这种风格的干扰并不是纯粹的创新,它毕竟还是以符号为支撑的。楠泰尔的九楼也是一个符号,而干涉措施指责了这样一种符号。 B 这不再是保守派所想的那种毁灭;这远比他们想的复杂。 A 你能再把你所理解的“解构”说得清楚一点吗? B 好。比如,我想到的是福纳吉(Fonagy)在《第欧根尼》(Diogene)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的精彩文章Do他指出,诗歌语言的全部内容准确来说都在于隐喻移置,也就是僭越、转义,总之,是对语言的一般秩序的僭越,例如,对句法结构的僭越。我把这样一些僭越叫作解构,也就是不断赋予意义;因此,这不是纯粹的毁灭;因为这样一些在编码内部的运动操作,使我们甚至拥有了新的意义;我们走出了意指(signification),进入了意义(Sells)。 C 这有点像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将范式投在意群之中。 B 是的,但这一语言——它最终并不是语言——的有趣之处接近不是雅各布森所想的在话语秩序中实现意指和交流所必需的隐喻和换喻;恰恰相反,它的代价通常是丧失交流,是让那个在更高层面言说的东西显现,也就是让意义显现,后者并不追求在交流性的意指中说出自己。在这次五月运动中让我感到震惊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些不在官方建制中自我言说的事物,它们只以其自身的解构为代价而自我—言说,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全然诗意的操作来言说自己。 C 这是诗意的、启示性的操作;我认为,这一涌现模式或抗议模式最终揭示了建制的根本之所是:镇压。此外,这事实上也是对这类干扰的。不创建任何事物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性地、反应性地以既有价值,即镇压性的系统为生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