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如此世界

如此世界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金岱 著
  • 出版日期: 2015-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80978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超越既有思想史框架,对中国当代文化框架与发展重构的一部开创之作。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力主“再启蒙”,旨在探索一条与“左”的倒退、制度决定论、文化保守主义皆不同的独特而理性的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
今日中国该有什么样的共识?读经热,开智还是愚化?以德代法,良知还是危机?大众文化一统天下,福祉还是灾难?十年浩劫式的“平等”,救赎还是假象?……一切一切看似简单而复杂的当代中国问题,都能在《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中找到新的答案。
内容简介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为关于转型中国文化建构的文化批评集暨思想随笔集。书名“如此世界”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同名小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相类于伏尔泰笔下的柏塞波里斯城,“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大概是最简约恰当的概括。作者金岱认为,当下中国社会诸多严峻的矛盾与问题,应看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上的大转型的“转型阵痛”,这一转型阵痛无疑昭示着严峻危机,尤其是深层上的文化危机。面对这一转型阵痛,这一严峻危机,经济改革先行30多年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高度重视“中国性+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建构,即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想的重建,启动“再启蒙”,着力培育基于中国现代性之文化逻辑框架意义上的分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社会,凝聚社会中层动力,使中国社会非总体性地(一个一个问题域地)、理性和平地、有机渐进地推进至理想境界,令文明转型稳健而成功。
作者简介
金岱,本名胡经代,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一级作家,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思想随笔集《“右手”与“左手”》《千年之门》《如此世界》,文化研究专著《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主编)、《城市:作为符号与表征》(合著),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等。
金岱长期从事以文化批评为内容、以思想随笔为方式的写作,多年来一直关注、思考转型中国的文化建构问题。本书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力主“再启蒙”,旨在探索一条与“左”的倒退、制度决定论、文化保守主义皆不同的独特而理性的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
目录
自序 从伏尔泰到曼德拉
卷一 中国问题与文化求解
中国问题解释维度文化进路――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一
文化保守主义能调治今日中国之偏失吗?――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二
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三
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四
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战略――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五
社会凝聚与文化逻辑――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六
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七
卷二 转型阵痛与时代危机
全民皆X――一个外星人的地球J国价值生态考察记
如此世界:“毁灭”还是“新生”?――面对转型阵痛的向度抉择
从标至本:强国梦与“强”人梦――由乔布斯所想到的
为什么我们总想有神?――也说刘翔摔跤与“1356”
还是让孩子吃“百家食”好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体吗?
点燃冰雪,救援人心――读长篇报告文学《冰点燃烧》
卷三 知识生态与文化症候
科学名义下的迷信――当代人文科学研究文风病相考
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
知识分子跨学科交谈的一间客厅――由《粤海风》百期所想到的
审美距离与大众文化的位置――近年来大众文化个案分析及其一般性结论
卷四 海洋文化与城市表征
岭南文化:珠江性还是外向海洋性?
城市符号文化研究的本与用
历史铭刻文化基因当代使命――“重估广州”之一
世界专享逾两千年不衰的滨海商都――“重估广州”之二
观念启蒙的现代化前沿――“重估广州”之三
国体变革的现代化前沿――“重估广州”之四
经济转轨的现代化前沿――“重估广州”之五
中国海洋文化视域中的南部沿海都市带――“海洋文化与广州”之一
“三驾马车”视域中的大珠三角都市圈――“海洋文化与广州”之二
大珠三角都市圈视域中的广州――“海洋文化与广州”之三
卷五 自我与世界
我世界:作为一种生存的本体论
附录一:旧著《“右手”与“左手”》收文所发刊、期一览
附录二:旧著《千年之门》收文所发刊、期一览
后记
摘要
    三、当下中国问题的解释维度
     第一种解释维度是对制度因素的关注。其中又有观点很不相同的几个方向:
     其一,眼里没有光芒,只有阴影,因此根本上否定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认为乃是走入歧途,应该回到1978年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的老路上去;认为那种由高度个人集权和国家控制所构成的虽寡却相对较均的社会资源状态才是优选的社会,才是最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二,也看到光芒,可更多看到阴影,并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切正面发展,根本上并非源于1978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思潮,而是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奠定的基础,因此主张在继续近三十年的道路的同时,更多地回到1978年前三十年去。
     其三,认为光芒是主要的和根本性的,但认为阴影也是严峻的。这种阴影严峻的原因是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很好地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是制度更新缓慢所致。也就是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法治、民主、权力制衡等政治文明进展滞后,导致了当下中国的种种问题。而这一方向又有两种很不相同的思维:第一种思维是总体性思维,认为制度更新是一揽子的事,任何局部改变和部分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第二种思维是非总体性的,认为在今天的情境下,制度更新当是和平持续渐进的,不断建设性、创造性地达至理想境界。
     第二种解释维度是文化因素的关注。这一解释维度突出地显现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价值虚无、道德荒疏的焦虑。
     如“人文精神失落论”就是一例,哀叹人文精神的失落,然究竟失落的是什么却语焉不详。是失落了1980年代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主体性追问,还是失落了1978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或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抑或是失落了基本上是道德中心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精神? 又如“中国历史宗教缺乏论”。此说认为中国历史优选的问题就是没有出现一种全民信仰的典型宗教,以至于无法制衡市场经济带来的欲望主义。所以有人认为应引进基督教,也有人主张更多用伊斯兰教精神冲刷中国文化精神。
     再如“传统文化断裂论”。此说目前最为强势,认为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直至“”以及近三十年来的市场化,根本上是西化、再西化、全盘西化,以至于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被接近断裂、阻滞、衰微消泯,此是当下中国问题的症结。所以当务之急是应当复兴传统文化。结合“宗教缺乏论”,更有人主张将儒家文化改造为典型宗教,且使之成为全民信仰中心,作为国教,以收拾人心。
     还有人认为,当下中国问题的关键,是丢失了以“”为标志的1978年前三十年乃至整个革命时期所显现出来的“平等”理念。
     总之,当下中国问题之文化关注的解释维度,近二十年间,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文化保守主义。
     当然,欲望主义或消费主义,同样是1990年代以来最为强势的文化思潮之一,这一思潮无条件地追捧市场,无条件地为市场逻辑或资本逻辑作迎合性的,接近没有批判的理论论证的“文化搭台”。不过此一思潮根本上是乘势而行,顺流而下,并不构成对当下中国问题的关注,所以很难说是对当下中国问题的一种解释方向。
     四、当下中国问题:制度的归制度,文化的归文化
     上述两种解释维度,制度解释维度和文化解释维度,连同已获实现的经济现代化思想路径一起,作为一种多元状况,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不仅是一种正常,且就绝大多数时间里思想单一、一元的中国历史而言,乃是一种幸事。但是,制度解释维度与文化解释维度之间却发生了本不应有的矛盾。
     某些文化解释维度的论说企图以文化关注取代制度关注,甚至是以总体性的文化解决取代制度解决,如提出所谓政治儒学,以及所谓政教合一的儒教国教化等,显现出文化决定论的取向(此问题笔者有另文详加讨论)。
     而一些制度解释维度的论说,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一切文化解释维度的论说一概斥之为“文化决定论”。如认为“二十世纪发生过三次文化论战,复古派与西化派争得你死我活,却是同一个‘文化决定论’的两极震荡,都把中国的存亡兴废归结为文化问题,除了转移社会政治层面的注意力,在思想学术层面,也乏善可陈,没有积累下多少积极成果”;认为不要重蹈“五四”的误区,不要强调“文化”。①
     P9-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