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词体与声情
字数: 35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 夏承焘
出版日期: 2021-01-01
商品条码: 978780768340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532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词学大家写给大家的诗词鉴赏入门书,兼具学术性、普及性;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水云教授整理编选,万字导读诠释夏氏成就;引你深入品读古典诗词之大美
内容简介
夏承焘先生是词学界公认的“一代词宗”。他创作和研究兼擅,说诗深中肯綮而又浅近有趣。本书由在现代词学史研究上卓有建树的陈水云先生编选,从夏先生各类著述中精选既能代表其说诗成就又适合大众阅读的70余篇文章,分为“谈诗”“说词体”“论词史与词人”“月轮楼说词”“西溪词话”“说词论”六类编排,并在卷首撰有“导读”。读者从中既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深层次地品味诗词之美,也可揣摩诗词创作、鉴赏的方法。
作者简介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别号梦栩生。浙江永嘉(今温州)人。词学家、诗词作家、教育家。1918年从温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均有很好建树,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海内外誉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代表作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放翁词编年笺注》《唐宋词欣赏》《夏承焘词集》《天风阁学词日记》《域外词选》等。
陈水云,湖北武穴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词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著有《二十世纪清词研究史》《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清代词学思想流变》等。
目录
导读 陈水云1
谈诗
“采诗”和“赋诗”18
东风世界话梅花30
杜甫与高适40
杜诗札丛46
读《长恨歌》63
读《琵琶行》75
说苏轼的西湖诗83
说词体
词的形式86
长短句89
词的分片92
词的转韵99
唐宋词声调浅说103
词调与声情118
词调约例122
填词怎样选调134
宋词用典举例137
填词四说142
释令词186
说小令的结句189
论词史与词人
唐宋词叙说200
唐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风格215
论韦庄词228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38
论陆游词247
辛词论纲259
读辛弃疾的词277
论陈亮的《龙川词》288
姜夔的词风301
《楚辞》与宋词316
西湖与宋词326
月轮楼说词
盛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曲子词348
敦煌曲子词351
中唐时代的文人词354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358
花间词体364
南唐词367
冯延巳和欧阳修372
范仲淹多样风格的词376
漫谈柳永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382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391
苏轼的悼亡词394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397
秦观的《踏莎行》和《鹊桥仙》401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405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409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11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20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423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426
鹅湖之会429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34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438
高登《好事近》442
陈维崧《南乡子·江南杂咏》445
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448
西溪词话
温庭筠的小令452
苏轼的《江城子》455
陆游的《鹊桥仙》457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459
辛弃疾的农村词461
文及翁的西湖词465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68
“欲说还休”471
“千峰云起”474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477
周邦彦的《满庭芳》480
谈有寄托的咏物词484
说词论
词论八评490
评李清照的《词论》500
谈范开的《稼轩长短句序》506
读张炎《词源》508
摘要
“采诗”和“赋诗” 一、采诗 《诗》三百篇,春秋时采自各国。汉人论“采诗”之制,有班固、何休不同的两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说:“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同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是王官下至各国采诗的。 何休注《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是说采诗并无专责的王官,是由各国自采以献于天子的。 何休之说,有一旁证:《国语·鲁语》闵马父说:“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说商颂》:“考汉以前,初无校书之说,余疑鲁语‘校’字当读为‘效’,‘效’者献也,谓正考父献此十二篇于周太师。”《商颂》非商代作品,乃周中叶宋人所作,故《商颂》实即宋颂(王国维有考)。依王氏之说,正考父尝献其本国之颂于周太师。使此说而确,则可证成何休各国献诗之说。 班固之说有不可信者三点: (一)先秦之书,并没有说春秋时有采诗之官。“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夏书》;这个行动,或为警戒人民,或为宣布政令,不必是为采诗(遒人为宣令之官,见古文《尚书·胤征》篇孔安国注)。 (二)周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不尽同于后世朝廷之于郡县,刑政教令未必能直达。况当春秋分崩离析之时,以王官遍行各国采诗,亦势所难能。 (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凡王官至鲁,如隐公七年“凡伯来聘”,桓公八年“家父来聘”,等等,皆明书于《春秋》,而从无王官来鲁采诗的记载。 何休各国献诗之说,是否可以确信呢?我对这也有疑问: 列国若各献诗于周天子,何以十五国风中没有楚风?为什么宋、鲁只有颂而没有风? 关于这点,前人赞成何休各国献诗之说者,是这样代他解释的: (一)楚人熟习三百篇,虽明见于《左传》(如楚子赋《吉日》以享郑伯,楚武王引《周颂》以论筑京观等),但楚自称王,曾经观兵洛郊,问鼎轻重,他们本来是蔑视周室、不奉王朝礼制的,所以不曾献诗。 (二)宋是王者之后,鲁是周公的儿子伯禽所封,两国都可用天子礼乐,异于他国,所以荀偃说:“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左传》襄公十年)颂是天子之乐,诸侯中唯宋、鲁配用,所以二国只献颂而不献风,以自表异。若王臣采诗,不应遗此二国。因为是各国自献,所以二国不献风。 这样解释何休之说,好像也可以说得通,其实还是有疑问的,举三点如下: (一)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唐》《豳》都不是国名;(二)春秋时还没有魏国;(三)以《王风》与各国之风并列,不合情理。《论语》只称“诗三百”,《周南》《召南》《雅》《颂》,从无《国风》之名。“国风”一辞始见于《荀子·大略》篇(《大略》篇云:‘《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杨注:“‘好色’谓《关雎》乐得淑女。”)和《礼记·表记》(《表记》引‘《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二文都可能是汉人作。前人因无法说通这个问题,便存而不论。今人考定“国风”的“国”,义同方域,犹之称“邦”称“方”(张角称“三十六方”)。十五国风其实只是十五个地方的土调,犹之今言粤讴、吴歌、弋阳腔、绍兴调;“王风”犹今言京调、京腔(《大雅·崧高》“其诗孔硕,其风肆好”,“诗”指辞,“风”指调)。据此,“国风”之“国”既有问题,则各国献诗的说法,自然也很可怀疑了。 P18-2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