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 字数: 2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8178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中国少有策展专业,十余年实践总结,凝结成一套“行动之书”。在世界范围内,也从来没有哪个艺术策展机构如此深地卷入到文化政治的论述与社会思想的运动之中。 ★一件艺术作品如何与它所处的物理空间和意义空间互相作用?策展人如何通过博物馆内外的策展实践参与到艺术史的书写之中? ★在这个到处都是定位监控装置的被展示的时代,如何重新理解艺术、艺术展示以及艺术的历史?如何通过更激进的展示寻回主动,克服我们被展示的真人秀状态? ★策展人不只穿梭游弋于艺术家、观众、美术馆、画廊这些有形的事物之间,同样连接贯穿着艺术史、媒介、制度、意识形态这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共同构成了艺术史、博物馆、大众媒体与艺术市场的大循环。 ★展示不只关乎艺术品的陈设与展览的历史,它还让我们重新梳理展示在艺术史进程中的结构性作用,重新思考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社会能量。
内容简介
本书是“行动之书”系列丛书中一种,是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专业师生联合同行者共同进行的策展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性梳理与集结,力图呈现师生同道们如何以历史脉络、问题意识、发言位置为批判框架,结合社会感知、历史经验、现实感觉展开共同的工作,从而建构起一个连接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的智性枢纽,从媒体方式、制度经验、批评话语多个方面,探讨策展的实践空间和社会能量,在感性与思想的激荡中转化出奇想与行动。
作者简介
高世名,策展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曾任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中国主席团成员、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美国克拉克高等研究院(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国际研究员、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学术委员、《新美术》编委等。策划诸多大型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山水宣言”(2016)、“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2017)、“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2017)等。出版专著有《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分析》等。
目录
总序
解放的艺术——策展作为行动之书/高世名
导言
第一章中国新艺术
第一节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
迈进九〇年代——《“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览画册》序/张颂仁
第二节 文字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张颂仁
第二章未来考古学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我们真的拥有一种未来吗?/邱志杰
第三章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第一节 八五·85
八五·85——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
视昔尤念传统 感今不忘创新——写在“八五·85”校庆特展之前/许江
历史的交响 人的解放/高世名
“八五·85”——一个星丛辉映在1985年/唐晓林
“八五·85”策展札记(节选)/翁桢琪
第二节 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
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
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长征计划
世纪:SHENGPROJECT——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策展工作坊
在历史褶皱的深处——浅析1956年《中国美术家和墨西哥画家西盖罗斯座谈(记录)》/唐晓林
第四章三个艺术世界
汉雅一百:偏好
穿越在三个世界——“中国当代”的艺术史建构/高世名
三个平行的艺术世界——谈中国艺术现况/张颂仁、约翰·弗德烈·哈特勒
三十年物缘/张颂仁
我为什么要画水墨/邱志杰
艺术地去保存……(节选)/陆兴华
对无名的策展/刘畑
摘要
     中国的“后八九”艺术着眼于1990年代的中国文化新潮流。通过艺术的表现,探讨时下的文化现象,包括人生态度、时下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以及个人对自我和对事物的姿态。这些姿态反映了做人的策略,对前途的憧憬和对生命的计划。艺术品到底是否作为一种具体的物件或企划,透露了心灵和思想境界的具体形貌?对艺术的适当诠释和解读可以作为解读当代文化的注脚。 展览命名为“后八九中国新艺术”,是因为1989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踏入1990年代文化的起点。19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过超卓的新派艺术,可是总体来说,1989年后中国的新艺术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开始有自己的本色。中国的“后八九”艺术着眼于1990年代的中国文化新潮流。通过艺术的表现,探讨时下的文化现象,包括人生态度,时下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及个人对自我和对事物的姿态;这些姿态反映了做人的策略,对前途的憧憬和对生命的计划。艺术品到底是具体的物件或企划,透露了心灵和思想境界的具体形貌。对艺术的适当诠释和解读可以作为解读当代文化的注脚。 这展览命名“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因为1989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踏入1990年代文化的起点。19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过超卓的新派艺术,可是总体来说,1989年后中国的新艺术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开始有自己的本色。 新艺术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出现不久,大约与“”后的政经开放同步,其少有具规模的展览是1979年10月的“星星美展”。新艺术于十年来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其中从1984年至1987年前后的“八五美术新潮”展最为重要。这十年来出现过上百个美术小组织和画会,试验过多元的风格和创作角度。尤其是“八五美术新潮”的几年间,把西方20世纪的重要美术运动的风格样式和创作观点都一一试验过。这些实验不纯是学习,同时亦通过实践的方式,试用各种语言以表达未定形的感受和思想。几年间出现了中国式的超现实、超写实、达达、浪漫主义等。由于这些语言的选择是结合创作本身的要求和文化特征,故此向西洋借镜是选择性的灵感吸收。文化移植又往往是为了创作的需要而片面借用,并不要求创作者对西洋艺术做深入的了解,因而形成了多种错综的东西文化对话。1980年代中期的一个主导思想是“走向国际”,创作的态度是开放而乐于多元。另外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美术强固的传统,除了国画外.西洋学院式的训练也有了半个世纪的传统,所以中国美术接受外来影响是具有其本身立场的。 P12-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