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党的好战士 张富清

党的好战士 张富清

  • 字数: 35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作者: 邱克权,邱凯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08765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张富清老人工作及现居地湖北来凤县公职人员,数十次采访老英雄,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其中很多是未经披露的故事,展现了老人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和英雄事迹,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线,全面翔实讲述了张富清同志从出生到现在的50余个精彩人生故事,其中很多故事都未经披露。全书叙事语言十分朴实,故事情节感人、感情真挚、震撼人心,讲述了张富清同志保家卫国、为民造福的一系列初心故事;反映了张富清同志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英雄本色;展现了张富清同志淡泊名利、勤检朴实的高尚情操。张富清同志用一生的真实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本色。 本书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是开展“初心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精品佳作。
目录
第一章 出身贫寒 历经苦难
佃农出身 童年凄苦
多年长工 以求生存
革命春风 掠过心田
被抓壮丁 饱受欺凌
第二章 浴血硝烟 九死一生
瓦子街镇 迎来转折
三五九旅 培育奇兵
壶梯山上 首次立功
全连推荐 光荣入党
东马村中 攻坚拔寨
临皋纵深 截敌奇袭
永丰突击 功震全军
第三章 辗转南疆 淬火成钢
随军西征 直达喀什
铸剑为犁 屯垦戍边
响应援朝 “长征”进京
速成中学 补习文化
第四章 响应号召 奉献异乡
回家探亲 收获爱情
面临转业 毅然抉择
粮店主任 不知“变通”
选入党校 学习两年
第五章 一门心思 为民造福
分管财贸 扭亏为盈
两封电报 忠孝难全
探洞引水 筑坝修渠
“三顾茅庐” 引进工匠
缺吃少穿 驻队解决
土苗山寨 亮起电灯
决战大坝 提水灌田
技术改造 一箭三雕
第六章 家有贤妻 患难与共
动员妻子 辞去公职
家庭生活 陷入困境
女儿重病 永留遗憾
两斤清油 情重如山
欲将儿子 送回老家
全家福照 独缺父亲
儿女“探望” 父爱无声
新买棉袄 送给他人
一封家书 千里解围
第七章 一腔热血 不减当年
一纸建议 发展油桐
身中漆毒 不下火线
住洞修通 “挂壁”公路
深更半夜 赶路送行
四处奔波 开辟货源
最后一站 披荆斩棘
第八章 心中无我 至公无私
盼被招工 求父“碰壁”
老师眼中 “干部家庭”
为了百姓 两次发怒
补丁裤子 终于“退役”
工作分配 再次“碰壁”
五喜临门 合影聚餐
“孔融让梨” 成为佳话
第九章 桑榆暮景 本色不改
28年之后 回乡祭拜
兄妹三人 借钱救母
高位截肢 重新站立
每日锁药 不嫌麻烦
一次特殊 “主题党日”
固执选用 便宜晶体
第十章 深藏功名 润物无声
信息登记 意外发现
特殊报告 书记重视
接受采访 一波三折
老兵军礼 一生情怀
载誉归来 功成不居
特别日子 迎来曙光
附录一 张富清年谱
附录二 张富清的生活、家庭逸事
后记——为新时代铸就一座精神丰碑
参考书目
摘要
     第一章 出身贫寒 历经苦难 童年时期不幸丧父、凄苦无依;少年时期卑微求食、得以生存;青年前期失去自由、饱受欺凌。佃农出身的张富清,无奈身处浊乱世间,历经了种种苦难。他的遭遇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千千万万底层劳苦人民生活的缩影。 佃农出身童年凄苦 汉中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地势相对平坦,像一口大锅平展地摊在秦岭大山的余脉之中。在古代洋县被喻为“汉上明珠”,在今朝被称为“朱鹮的故乡”。 马畅镇是洋县傥骆古道上的重镇,是北去关中、西至甘肃、南达四川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曾在此驻军,训练骑兵,从而得名“马场”,晋朝时改为“马畅”。该镇西靠子房山,前临渭水河,北与谢村镇接壤,西与城固相邻,方圆几十公里都是平坝。马畅镇西边不远处就是双庙村,该村因建有张良庙和杨从仪庙而得名。因临近汉江和渭水河,这里阡陌交错,水网纵横,沃野无垠。 1924年12月24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汉中盆地东缘,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佃农张转义的媳妇张周氏为他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因为大儿子已不幸夭折,所以张转义对这个新生儿极为看重。在兴奋和喜悦之中,出于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他为新生儿取小名元生,大名张富清。 尽管双庙村地势平坦,耕地多,土地肥,但这些都没有老实巴交的张转义的份儿,每年他只能靠种租地、打短工谋生。张周氏自小双脚被布帛缠裹,变成了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缠足对她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不但行走不便,作为穷苦人还干不了农活,日子十分难过。 张富清出生后,家里多了一口气,张家原本紧巴巴的日子,无疑过得更加艰难。仅有的三间土坯房,又低又矮,仅可遮风挡雨,墙面残颓不堪。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靠父亲张转义租种地主的土地,每日起早贪黑地栽桑种谷。一年之中,除了缴纳地租,张转义还要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的剥削。每年交租后,自家主粮所剩连三成都不到。好在自家可以养猪、养鸡,在租种地栽种红苕、土豆等杂粮,收成后不用再交租,才算勉强度日。风调雨顺时还好,每当庄稼遇灾,则家徒四壁,苦日子一眼望不到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洋县,积贫积弱,经济萧条。1928年,洋县始征“所得税”,地丁实行“四倍加征”,加重课税。当时贫富差距甚大,富人吃稠穿绢,穷人喝汤穿麻。王三春、牛埔椿、张大经等川匪常年扰民,抢劫敲诈。贩大烟者亦是不计其数,烟毒泛滥,难以管控。直到1933年县政府设立禁烟科,乡镇设禁烟所,情况才稍有好转。1929年,遭遇大旱,汉江断流,树木枯死,禾苗焦枯,颗粒无收,逃荒者4000多户。1930年,洋县又连续3年遭受干旱和雹灾,灾民达7.7万人之多,死亡9500多人。有道是:“地无余湿,屋鲜尽藏,赤地千里,万井封锁无烟。”殷实之家都举室啼叽,像张转义这样的穷苦百姓家庭就只能延颈待毙了。 1932年,又逢大旱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农忙时节,张转义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却得了重病。因无钱医治,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一张脸枯萎得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就连胡子也蔫软无力,眼眶凸起如同断了活水的枯井一般透着绝望。8岁的张富清趴在父亲的床前,耳畔时不时地听到父亲叫唤着自己的小名“元生”。穷人在天灾病魔面前,生命就会变得脆弱不堪。在慢慢长大的张富清眼里,死亡似乎成了村里随处可见的平常事。不久,张转义便溘然长逝,时年才四十岁有余。下葬时,因家徒四壁,买不起棺材,仅仅裹了一张旧篾席,在北面“子房山”山边挖了一个土坑草草埋葬。父亲中年病故,对于贫困的张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四妹张润莲还在嗷嗷待哺之中,一家人的生活面临着绝境。 好在母亲张周氏性格坚强,她虽然是个小脚女人,但很明事理,知道日子即使再艰难,也得好好地过下去。很快她从悲伤中走了出来,支撑起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拉扯着3个孩子艰难度日。穷人家的孩子注定早当家,二哥张茂茂此时已满16岁,在这个家里,他成了专享的壮劳力。父亲的去世意味着家庭重担的传接,从此,张茂茂接过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随着家境的急转直下,年幼的张富清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柴、做饭、洗衣……看到附近一些家里条件较好的同龄伙伴踏入私塾学堂,或者进入马畅小中高学校读书,张富清眼中露出羡慕和渴求的眼光,但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哪里还有钱供他读书?懂事的张富清只能将这份心思一直压在心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