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中国现代物理学简史

  • 字数: 30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作者: 申先甲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39829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丰富、翔实、新颖的史料,引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史实,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人物、学科、成就进行描述,勾勒出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萌生、发展、繁荣的曲折历程。
目录
一、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兴起
(一)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1.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开启之功
2.西方科学知识的初期传入
(二)近代物理知识的系统输入
1.洋务运动和物理学著作的译介
2.近代科技知识的启蒙教育
(三)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早期留学生
2.近代物理教育的兴起
3.物理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建立
二、播撒物理学“火种”的一代宗师
(一)倾心营造物理人才摇篮的叶企孙
1.少年立志,用科学拯救中华
2.远洋求学,实验物理结硕果
3.辛勤耕耘,让科学在中国生根
(二)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的开创者吴有训
1.对康普顿效应的重大贡献
2.杰出的物理教育家
三、现代声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空气声学和超声学的早期成就
(二)汪德昭和水声学研究
1.浅海声场研究
2.深海声场研究
3.混响、声吸收与非线性声学
(三)马大猷和空气声学研究
(四)魏荣爵和物理声学研究
四、中国应用力学学科群群星
(一)中国学者在固体材料应用力学上的成就
1.中国现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
2.中国学者在固体力学上的研究成果
3.钱令希的工程力学成就
(二)中国学者关于湍流的研究
(三)中国学者关于流动稳定性理论的研究
(四)中国学者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杰出贡献
1.“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钱学森、郭永怀关于跨声速流的研究
3.郭永怀关于奇异摄动法和高超声速流的研究
(五)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的发射
五、中国学者的光学、光谱学和应用光学研究
(一)光学、光谱学成果迭出
1.我国光谱学研究的开创者严济慈和饶毓泰
2.谢玉铭和“兰姆移位”的发现
3.周同庆等物理学前辈的光谱学成就
4.关于光散射的研究
(二)现代光学研究的初步成果
1.发光物理的研究进展
2.激光物理成果喜人
3.非线性光学的可喜成就
(三)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
六、攀登相对论、原子和分子物理学、量子力学高峰的中国学者
(一)中国学者的相对论研究工作
1.周培源关于引力场的研究
2.束星北关于引力场与电磁场统一的研究
3.胡宁关于引力辐射的研究
(二)“拉蒙·马格赛赛奖”获得者吴大猷
(三)微波量子物理学家任之恭
(四)量子理论研究的先驱
七、中国核物理学的开拓者
(一)发现正电子的先驱赵忠尧
1.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2.对正负电子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3.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核科学呕心沥血
(二)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和何泽慧
1.在约里奥一居里夫妇身边成长的中国青年
2.铀核三分裂的发现
3.我国核科学事业的杰出组织者
(三)成果卓著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1.留学德国,初绽华彩
2.“娃娃教授”,为中微子“画牢”
3.运筹杜布纳,“捕捉”反超子
4.“以身许国”,投身核弹研制
5.老骥伏枥,推动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八、硕果累累的中国核物理学研究
(一)老一辈物理学家的早期成就
1.核衰变和重离子核物理的研究
2.核反应和中子物理的研究
(二)中国的核弹工程
1.原子弹的研制
2.氢弹的研制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进展
1.邓稼先、于敏的核理论研究
2.杨澄中的核物理工作
3.原子能所的核反应机制研究
4.吴式枢、丁大钊、杨立铭的核多体理论研究
5.陈永寿、曾谨言的核的高自旋态研究
6.霍裕平的受控核聚变研究
九、向国际优选水平进军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
(一)宇宙线和高能物理事业的奠基人张文裕
1.矢志求学的青年
2.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核物理实验研究
3.开创奇异原子研究的先河
4.为发展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奋斗不息
(二)中国学者关于粒子物理的早期研究
1.彭桓武关于介子的研究
2.马仕俊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介子场论的研究
3.胡宁关于核力介子理论的研究
4.朱洪元关于同步辐射性质的研究
5.张宗燧关于量子场论的研究
(三)“层子模型”的提出和粒子物理研究的新进展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研究进展
2.“层子模型”的提出
3.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成果
(四)中国的三大加速器工程
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兰州重离子加速装置
3.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五)步入国际优选水平的宇宙线物理研究
十、固体物理学领域群星璀璨
(一)几代学人的晶体学研究
1.我国第一代晶体学家——陆学善、余瑞璜和卢嘉锡
2.晶体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3.晶体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杰出的固体物理学家黄昆
(三)“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的获得者葛庭燧
(四)跻身世界三强的中国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十一、登上诺贝尔奖台的物理学家
(一)李政道、杨振宁和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二)丁肇中和J粒子的发现
摘要
     一、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兴起 (一)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物理知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的前面。古代许多重要的发明起源于中国,其中的是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启豪时代的哲学家培根(F.Bacon,1561—1626)虽然不知道这些发明源自中国,但曾高度赞誉说: 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一切事物。印刷术使文字改观,使战争改观,指南针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人们公认,直到1400年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可是到了17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已远逊于西方,这个差距一直到20世纪初也没有改观。仅从物理学来说,160()一1900年正是经典物理学诞生、发展和完成的时期。在这期间,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年中国却依然停滞不前,那些阻碍中国诞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因素依然存在,外来文化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我们仅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举出几个事件,就不难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想象到中西方科学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 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正式提出“日心说”;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德国开普勒的《新天文学》出版,提出了天体运行的椭圆轨道定律和面积速度定律;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意大利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出版,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英国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英国的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近代蒸汽机;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德国的迈尔提出自然力(能量)守恒原理和热功当量概念; 1864年,清同治三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创立经典电磁场理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德国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简单的列举就足以看出这几百年间欧洲近代科学进展的气势,并反衬出中国的停滞不前和荒芜景象。正像15世纪以前科技知识的流向主要是由中国传向欧洲那样,16—20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的巨大“势差”,决定了科技知识的流向是由西方传向中国。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正是按照这一历史逻辑进行的。 1.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开启之功 在北京车公庄西的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院落内的幽深处,有一块被松柏、冬青环绕的墓地,这就是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师”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的坟墓。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的利奇家族。15岁时进入罗马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加入耶稣会,后转入耶稣会创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在这里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前六卷、实用算术、地理学、行星论、透视画法以及制作地球仪、天文观测仪器和钟表的技术。他奉命到中国传播天主教教义,于1582年抵澳门,1583年到广东肇庆,1589年迁居广东韶州。他注意传教手段的创新,用大量时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风俗,钻研儒家经典,与士大夫广泛交往,1600年在南京结识了李贽与徐光启。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向神宗皇帝进贡了自鸣钟、三棱镜等珍奇物品,获准留居北京,展开了他“以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方式,以传播优于当时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为敲门砖的传教活动。 利玛窦不仅带来了西方的自鸣钟、三棱镜和天文仪器,而且给中国带来了根据大地是个球体的思想和地理大发现的新资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在中国刊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与工部员外郎李之藻(1565—1630)合作,于1605年译编刊印了《乾坤体义》,从而向中国传播了以“地球”、“五大洲”和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不过,利玛窦在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工作,当数他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事。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