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2卷)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2卷)

  • 字数: 5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英)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323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巨擘执笔,传世巨著 作者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身为原英国皇家历史协会主席,在中世纪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本书也是欧曼爵士一生重要的传世作品。该书源自欧曼爵士于1885年的一篇论文,此后欧曼爵士花费数十年时间对其进行增补、修改和校对,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完成这部传世名著,将中世纪战争艺术完整展现于读者面前。 2.译文精湛,专业流畅 知名古典战史学者,《亚历山大战史》、《战略:拜占庭时代的战术、战法及将道》译者王子午,继本书上卷于2018年译成面世后,时隔4年,再续前卷,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译文准确流畅,生动易读。 3. 配图精美,地图准确 书中所有的示意图和会战图解均由作者本人游历重要战场以及参考相关机构地图后亲自绘制。绘画或临摹自原始手稿,或摘录自《古代盔甲》这一传世巨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4. 寓理于例,娓娓道来 全书覆盖范围极广,没有对战争艺术的理论进行冗长乏味的陈述,而是在对典型战例的叙述和分析中描摹战争艺术的现实形态,书中更援引大量史实资料,着力呈现了诸多战术与兵种的特性与变迁过程,如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从行军路线到历次会战,作者如数家珍,其笔下战争场面既见宏大叙事,又有细微刻画。 5. 借古思今,以史为鉴 “兵者,死地也。”细数中世纪历次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以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我态势变化莫测,战争结果更是不可捉摸,而历久不变的是兵疲民苦。在局势动荡之当下,以古为镜,方知兴替。 
内容简介
本书承接上卷内容,以西欧骑士战术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继续向读者展现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发展进程。作者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内容涵盖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在本书中,作者着重描绘了骑兵从兴盛逐渐失势,步兵复兴并在英法战争之中,重新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的过程。作者在文中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欧国家的战争艺术,也对同时代相关民族的防御工事及攻城武器的发展有所呈现,与此同时,对欧洲军事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1860—1946):原英国皇家历史协会主席、战史学家,曾就读于温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1905年被推举为皇家历史协会主席,并于1920年被授予爵士勋位。欧曼爵士一生出版著作达四十余部,涉猎范围从罗马帝国后期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主要研究范围则为中世纪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除《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以外,还著有《拜占庭帝国史》《半岛战争史》等传世著作。 译者简介: 王子午(1987—),战史学者,原《战舰》《军人志》执行主编。长期从事于西方、日本战史及战争艺术史的研究工作,著有《日本武士战争史》等专著。2015年提议制作“战争艺术”丛书,至今为该丛书译有《亚历山大战史》《战略:拜占庭时代的战术、战法及将道》《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等译著。
目录
译序
第六章从哈斯丁会战到长弓崛起前的西欧
第一节综述
第二节12世纪至13世纪的西欧军队
第三节英格兰人的会战和战术
第四节13世纪的英格兰会战和战术
第五节欧洲大陆的会战
第七章武器、防御工事和攻城武器
第一节武器与盔甲
第二节防御工事
第三节攻城武器
第八章英格兰与威尔士、苏格兰的战争:长弓的发展(1296年至1333年)
第一节爱德华一世及其威尔士战争
第二节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战争
第三节苏格兰战争的继续
第九章长弓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应用(1337年至1396年)
第一节百年战争的开始与爱德华三世的军队
第二节长弓在法国的应用——克雷西会战
第三节从克雷西会战到普瓦捷会战
第四节普瓦捷会战
第五节纳瓦莱特会战与阿尔朱巴罗塔会战
第六节法国与英格兰的战事和爱德华三世的政治失败
第十章与火炮(1250年至1450年)
第一节与火炮的发明
第二节14世纪与15世纪战争中的火炮
第十一章瑞士人
第一节瑞士步兵的起源
第二节瑞士军队的标志性武器和军事制度
第三节15世纪的瑞士会战
第四节瑞士步兵衰落的原因
第十二章佣兵大队:14世纪至15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第一节早期佣兵部队
第二节晚期佣兵部队
第十三章1230年至1500年间的近东战争艺术
第一节东南欧与奥斯曼突厥人
第二节东欧:胡斯军及其战术体系
第十四章15世纪的西欧战争艺术(1400年至1485年)
第一节英法百年战争的延续:阿金库尔会战与亨利五世的战略
第二节英法百年战争的终结
第三节玫瑰战争
总评中世纪结束时的战争艺术
摘要
     从百年战争爆发的第一刻起,英格兰人的弓箭便在会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双方的第一次交战发生在1337年圣马丁节前夜(St. Martin’s Eve)。德比伯爵在率军于佛兰德斯上岸时,不得不强行登陆。英格兰人凭借着箭雨驱散了排列在加德赞港(Cadzand Haven)码头上的佛兰德斯弩手。英格兰人在弓箭手掩护下成功登陆之后,与对方在海滩上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德比伯爵将弓箭手部署在了两翼,其位置比中央的甲士更加突前一些。佛兰德斯人的指挥官,即佛兰德斯的私生子(The Bastard of Flanders)趁英格兰人正在排列战线时对其展开了冲锋,却被英格兰人击溃,其主要追随者大多被俘,佛兰德斯的私生子本人也成了俘虏。在战斗中,英格兰弓箭手从侧翼射出了令敌军难以招架的弓箭火力,而这也是英格兰人能够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英王爱德华于1339年亲自渡海抵达佛兰德斯,随即便开始召唤接受了资助的日耳曼王公前来支援,其中包括勃兰登堡侯爵(Margrave of Brandenburg),布拉邦、格德司(Gueldres)、于利希的公爵以及其他一些王公。爱德华集结起了一支历代英王从未在欧洲大陆上拥有过的庞大军队。据说,其中仅甲士便多达12000人,此外还有大批佛兰德斯和布拉邦步兵。在旁人看来,手中拥有如此强大的军队,爱德华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强迫对方与自己进行会战,哪怕法王腓力手中的兵力比自己还要多也在所不惜。但事实上,爱德华打算进行一场防御战,并在战斗中使用曾在哈利顿山会战中为他赢得了胜利的战术。爱德华在弗拉芒格里镇(La Flamengerie)前方将军队列成了三条战线。第一线接近由英格兰人组成,分为较大的中央分队和两个规模较小的侧翼分队(爱德华本人在描述1339年战役时将其称为“梯队”)。各分队甲士全体下马列队,弓箭手则被部署在甲士两翼。勃兰登堡侯爵及其他日耳曼王公组成了第二条战线,第三线则由布拉邦公爵的部队组成。位于第二线和第三线的骑士们,似乎依然按照欧洲大陆的习惯,骑在马背上战斗。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在于:根据史料记载,勃兰登堡侯爵和布拉邦公爵曾骑马上前查看英王的战斗序列,并在看到爱德华的阵形后大为惊讶,不过,二人在仔细观察之后,还是得出了结论——英格兰人的战线部署极为出色。 如果法王腓力从比龙福斯(Buironfosse)方向对联军发动进攻,双方便会爆发一场与7年后的克雷西会战形势接近相同,只是规模要更大许多的战斗。不过英格兰人这一次并没有获得用实战检验其战术的机会,法王谨慎地将部队部署在了一段距离之外,拒绝接近敌军,并在自己的阵地上布设了大量鹿砦。与爱德华一样,腓力也希望对方首先发动进攻。结果双方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交战,英格兰人和法国人在耗尽了周边地区的给养之后,退回了各自的行动基地。在接下来的7年里,双方没有爆发过任何在战术层面令人感兴趣的决定性会战。法国人和英格兰人虽然在佛兰德斯、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争战不休,却没有进行任何第一等的重要战斗。战争演变成了一系列突袭和围攻,双方虽然进行了一些极富骑士精神的小规模战斗,但这些战斗的战术根本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因此也没有带来任何战略性结果。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战斗是发生于海上的斯鲁伊斯海战(Battle of Sluys)。双方的陆战则主要是由奇袭、伏击和夜袭组成的。举例而言,德比伯爵曾于1345年10月11日凭借高超的指挥技巧奇袭了奥贝罗什(Auberoche)的加斯科涅人,沃尔特·曼尼爵士也于1342年6月在坎佩莱(Quimperlé)赢得了一场类似的胜利。相比之下,双方于1342年9月29日在莫尔莱(Morlaix)进行的战斗,要更接近一场正规会战。当时,北安普顿伯爵威廉·博亨(William Bohun,Earl of Northampton)与阿图瓦的罗伯特在一片树林中占据了一块防御阵地。他们沿着阵地正面挖掘了大批陷阱,并将下马甲士部署在了这道障碍后方。布卢瓦的查理(Charles of Blois)麾下的骑兵落入了陷阱,损失惨重。不过,史料中并没有提及英格兰一方的弓箭手曾在战斗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结合以上这些事实,我们便能发现克雷西会战的惊人之处及其重要性,而这也是英格兰战术体系第一次在大规模会战中得到应用。直到这场会战结束之后,欧洲大陆才终于意识到战争艺术已经有了多么重大的发展。 如前所述,爱德华三世并不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如果说克雷西会战是其将道过人之处的不错证明,他在通向这场会战的战役过程中的表现,便是其将道不足之处的绝好例证。在仰赖日耳曼军队和布列塔尼辅助部队支援的数次入侵行动全部失败后,恼羞成怒的爱德华于1346年7月5日率领一支接近由英格兰本土士兵组成的部队,从朴次茅斯启程渡海。 这支军队中的骑兵接近是依照爱德华一世所建立的体系征召而来的。男爵和方旗骑士们会自行征召志愿兵,率领他们为国王效力,并依照惯例领取军饷。为征集足够的骑兵,爱德华对全国所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土地所有者施压,迫使他们要么自行选择在一位领主麾下亲自服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