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比较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比较

  • 字数: 26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蔡瑱
  • 出版日期: 2014-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073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以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利用共时类型、认知理据与历史溯源相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思路,研究现代汉语的趋向范畴。以“起”组趋向词、趋向补语和趋向相关构式为重点,选择四个专题进行跨方言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蔡瑱,浙江定海人。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和语言类型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已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序一游汝杰
序二齐沪扬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汉语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趋向范畴的隐喻扩展与概念转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专题一  以方言为本的“起”的多功能性及语义圈
  前言
第一章  普通话“起”的语义分化与语法化模式
  第一节  现代汉语“起”的功能界定
  第二节  普通话“起”的语义分化与语法功能
  第三节  基于普通话“起”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第二章  方言里“起”有别于普通话的语法功能
  第一节  表持续态的“起”
  第二节  作为动相补语或完成体标记的“起”
  第三节  作为状态补语标记的“起”
  第四节  作为趋向补语标记的“起”
  第五节  作为比较标记的“起”
  第六节  作为终点介词的“起”
  第七节  作为先行体标记的“起”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起”的语义关联与语义图构建
  第一节  “起”的多功能性与语义关联
  第二节  “起”的概念空间
  第三节  成都话和长沙话“起”的语义图
  第四节  东莞粤语“起”的语义图
  第五节  温州话“起”的语义图
  第六节  济南话“起”的语义图
  第七节  基于汉语方言的“起”的语义图
  专题结语
专题二  “起来”专题研究
  前言
第四章  “V起来”与“V出来”语义分合的跨方言分析
  引言
  第一节  崇明、海门话里的“V出来”
  第二节  “V起来”的语义分化和语法化途径推测
  第三节  其他方言“V起来”、“V出来”义项的合流与分化
  第四节  各地方言“V起来”、“V出来”结果义项的分合
  第五节  方言类型学视野下“V起来/出来”的语法化模式
第五章  宁波话表先行体貌义的“V+带+起来”构式
  引言
  第一节  “V+带+起来”构式义
  第二节  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
  第三节  构式成因及认知解释
  第四节  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三  “V起去”的跨方言比较
  前言
第六章  “V起来”、“V起去”的语义分化与不对称
  第一节  成都话的“V起来”与“V起去”
  第二节  湘语里的“V起来”与“V起去”
  第三节  陕西话的“V起来”与“V起去”
  第四节  闽南话的“V起来”与“V起去”
  第五节  其他方言里“V起来”与“V起去”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起来/起去”的句法分布及“起去”的存废
  第一节  “起来/起去”与其他成分共现的语序
  第二节  “起来/起去”句法位置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节  “V起去”结构杂糅与“起去”的消隐
  第四节  “来、去”立足点与“起去”在方言中的存废
  专题结语
专题四  方言里趋向相关构式的语法化研究
  前言
第八章  方言里趋向相关的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
  第一节  方言里浮现量性特征的趋向构式
  第二节  方言里修辞构式的判定
  第三节  方言里处于语法化连续统的趋向构式
  第四节  趋向构式隐喻投射而得的俗语
  第五节  语法形式规约、不可推导义已逐步固化的构式
  第六节  不可推导义需临场推敲、语法化程度较低的构式
  第七节  小结
第九章  方言里趋向相关构式的语法化与内在认知机制
  第一节  语法与修辞的一体两面性
  第二节  原型构式与虚化
  第三节  语义扩展与构式整合
  专题结语
结语
  第一节  基本观点与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后续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