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答案要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地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所推翻、所取代。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情境性。
(2)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无产者,而是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而充实丰富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上去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同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生观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3)教师观:建构主义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逐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其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实际_T二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
50.【答案要点】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生产,具有固定的_T艺流程,它时时处处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活人”,需要不断实践、总结、调整。
(3)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师劳动具有长效性。教师任务的繁重和人才成长周期性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的劳动成果也具有长效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体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一个教师的个人劳动来完成的,但是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