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群魔

群魔

  • 字数: 15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加缪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514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加缪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曾说“我是由《群魔》哺育长大的”,并将《群魔》与《奥德赛》《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为对他影响极大的四五部伟大作品。这部剧作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早年研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加缪产生的影响。本书恢复了《群魔》1959年1月在安托万剧院首演时因时长问题而不得不删除的文字,是一个非常完备的既可供阅读研究、也可供舞台演出的文本。加缪在戏剧中恢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最初出版时被迫删除(中译本小说一般作为附录)的斯塔夫罗金拜访第科尼主教的部分,这个场景在全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加缪在戏剧结构创造上的亮点。与原著相比,加缪戏剧中的更具有吸引力的人物不是斯塔夫罗金,而是基里洛夫。本书附有沈志明先生翻译的加缪《西西弗神话》中关于基里洛夫人物分析的段落,有助于读者理解剧本。除了深入浅出的译序作为导读,本书还附有《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机智幽默又深刻的加缪。本书属于先驱译丛系列,硬壳精装,精致烫印,附赠书签。内文采用80克雅质纸,裱封使用水瑟特种纸,整体沉稳大气,经典耐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加缪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长篇小说《群魔》改编的剧作,创作并演出于1959年,由加缪亲自导演。彼时加缪已获诺贝尔文学奖。《群魔》是加缪非常偏爱、对他影响至深的作品。加缪改编的《群魔》剧作中的人物,与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情节是剥离的。加缪在塑造人物时采取思想立场的人格化方法,使人物的举止态度、立场行径显示着和预示着新的虚无主义,由此,整部作品更鲜明地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冲突。本书根据加缪原始版本译出,恢复了《群魔》首演时被删除的文字,并收录加缪《西西弗神话》中与《群魔》相关的章节,以及《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戏剧家、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1942年《局外人》出版,一举成名,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并借助荒诞的情节和人物表现他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对人生的严肃思考,他也因此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导师。◎主编、译者简介沈志明,有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学者。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任教。1983年在巴黎获法国文学博士,1992年获法国大学任教资格。译著有《茫茫黑夜漫游》《与Y教授谈心》《月桂树已砍尽:意识流先驱小说选》《死亡的时代》《死无葬身之地》《文字生涯》《驳圣伯夫》《斯万的一次爱情》《西西弗神话》《反抗者》《陌路人》等;主编有《阿拉贡研究》《法国名家论文艺译丛》《萨特文集》等。
目录
译序
基里洛夫(转引自加缪《西西弗神话》)
《群魔》搬上舞台(1959年4月)
群魔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加缪谈《群魔》的改编(1959年3月)
摘要
     基里洛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一个个自审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这点上,他们是现代的,因为他们不怕当笑柄。区别现代敏感性和古典敏感性的,正是后者充满道德问题,而前者充满形而上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问题提出的强度之大,非得要有特别的解决办法不可。存在抑或是骗人的,抑或是永恒的。假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满足于这种审视,那么他就是哲学家。可是,他把精神游戏可能在人生中所产生的后果图解出来,因此他成了艺术家。在这些后果中,他抓住的是最终的后果,即他自己《作家日记》中所称的逻辑自杀。1876年12月的日记分册中,他确实想象出“逻辑自杀”的推理。绝望者确信,对不信永存的人来说,人生是十足的荒诞,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关于幸福,既然对我的问题,通过我的意识,向我回应道,除非我在万物的和谐中才能幸福,可我设想不了,也永远无法设想,这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事情最终如此安排,我既承当起诉人角色又承当担保人角色,既承当被告的角色又承当法官的角色,既然我从自然的角度觉得这出戏是非常愚蠢的,既然我甚至认为接受:演这出戏对我是侮辱性的…… 我以起诉人和担保人、法官和被告无可争议的身份,谴责这种自然,因为自然恬不知耻地随随便便让我出生来受苦——我判处自然与我同归虚无。 这种立场还有点幽默。自杀者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在形而上方面受到了欺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报一箭之仇,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别人“征服不了他”。然而我们知道同样的主题体现在基里洛夫身上,不过更为广泛、令人赞叹。基里洛夫是《群魔》中的人物,也是逻辑自杀的信奉者。工程师基里洛夫在某处宣称他决意自己剥夺生命,因为“这是他的理念”。我们接近明白,应当从本意上去理解这句话。他是为了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去准备死亡。这是高级自杀。逐渐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基里洛夫的假面具慢慢揭开,激励着他的致命思想向我们显露了。工程师确实袭用了《作家日记》的推理。他觉得上帝是必要的,必须有上帝存在。但他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他嚷道:“怎么你不明白,那是足以自杀的一个理由呢?”。这种态度也在他身上同样引起某些荒诞的结果。他无动于衷地让别人利用他的自杀,为他所蔑视的事业服务。“昨天夜里我已裁决了,此事于我无关紧要了。”他终于怀着反抗和自由相杂的情感准备他的行动了。“我将自杀,以证明我的违抗,确认我新的、了不起的自由。”。问题已不再是复仇,而是反抗了。因此基里洛夫是个荒诞人物,但对此应有所保留,从本质上讲,他不自杀。对这种矛盾,他自己作出解释,以至同时揭示了最纯粹的荒诞秘密。确实,他给致命的逻辑平添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雄心,给人物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他决心自杀,以便成为神祗。 推理具有古典的清晰。假如上帝不存在,基里洛夫就是神祗。假如上帝不存在,基里洛夫就必须自杀,故而基里洛夫就必须为了成为神祗而自杀。这种逻辑是荒诞的,但又是必需的。令人注目的是,要赋予下凡的神明一种意义。这等于阐明这样的前提:“假如上帝不存在,我就是神祗。”但此前提还是相当暧昧不明的。首先注意到炫示疯狂的抱负之辈是实实在在属于这个世界的,这很重要。为保持健康,他每天早上做体操。他为沙托夫与妻子重逢的喜悦而激动不已。在死后发现的一张纸上,他企图画一张脸,正向“他们”伸舌头哩。他稚气而易怒,激情洋溢,有条理而易感动。从超人那里,他只得到逻辑和固定理念,从世人那里则得到一切情调。然而正是他泰然地高谈他的神性。不是他疯了,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疯了。所以使他急躁的倒不是白大狂的幻觉。而这一次,按本义去理解词语恐怕是要闹笑话的。 P13-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