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疯狂行为学
字数: 185.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 David DiSalvo
出版日期: 2014-05-01
商品条码: 978750573035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过上有意义生活的科学指南。
为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任务,明知道应该按时完成,却会拖延,但这种拖延又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焦躁不安?为什么我们能在一些随机性事件中看到意义?为什么我们试图戒掉一些对我们有害的东西,却反而让自己陷入另一种诱惑?
我们很多人受困于无所觉察的力量,有些人称他们为命运,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人们的行为被莫名其妙的心理因素左右,大脑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不自主“走神”,这一切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意识到它们竟然就这样堂而皇之影响你生活,误导你决策,让你变得不理智。
无意识对生活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跨界科学家经过精密完备的实验向你证实:你的大脑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事实上,大多数让我们的大脑感到“快乐”的东西都会导致错误、偏见和失真。人类的思考有太多的缺陷。
本书探索那些让大脑感到快乐的事情,以及为什么那些想法对我们而言是有害的。作者的研究包括对进化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包括认知科学、神经学,甚至市场经济学。作者通过不同的试验和案例,提供服大脑困境的方法,使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变得更理智,很终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
戴维·迪萨尔沃是一位科学家,也是公共学者,写作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互方面的话题。他曾在《科学美国思维》《今日心理学》《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众多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作品,收到大量读者追捧。他经常采访关于科学和科技的话题,曾在NBC晚间新闻和CNN头条新闻上做过专家嘉宾主持,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和一些公共或私人的组织做咨询研究分析和沟通专家。
王岑卉,毕业于北京大学靠前关系学院,策划并编译有“新东方双语书话译丛”《一派书心》《书林辟径》《书海逸趣》《护书之苦》《藏书之乐》,译有《自控力:斯坦福大学很受欢迎心理学课程》《自控力2:瑜伽实操篇》《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疯狂的简洁》《CIA特工优选者》《唤醒沉睡的天才:教练的内在动力》《红圈:海豹突击队前狙击手总教练回忆录》等。
目录
前言:为什么人类的心理那么难以捉摸?
引言:人类有趣的认知特点
大脑的运作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寻找更好的答案,励志也许没什么用
直觉有用吗?
关于本书的一点说明
第一部分你轻易觉察不到的疯狂偏见
第一章大部分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总追求确定性
比虎鲸固执的人类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奇妙的“思维框架”影响实验
喜欢自己找麻烦的人
没有对错!什么有利,就拿过来?
为什么都灵裹尸布谣言总有相信的人?
失败的气功大师也有支持者
思维范式是如何影响做决策的
违背天性的好处
第二章生活中真有那么多"规律"可循吗?
巧合是神的指示吗?
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本能
疯狂的咖啡和抽烟的猴子
故意捣乱的上帝
概率和大脑--不般配的一对
你自己买彩票的中奖比他人代买中奖概率更大吗?
第二部分无意识的力量以及逃避倾向
第三章为什么你会对未来估计不足?
为什么别轻许诺言?
阻碍你晋升的“急事综合症”
紧张状态时,人们更没有道德?
第四章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闭上眼睛也能开车回家?
每个人都有"第二个脑"?
为什么人们会沉湎于负面思想之中?
第五章虚拟与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网络成瘾是如何毁掉我们的生活的?
疯狂的“多巴胺”
有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上瘾
科技能让人产生归属感
分清现实和虚拟,没那么简单
小总结:三思而后行
第三部分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第六章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个懒惰型天才的启示
你是成功导向的人,还是趣味导向的人?
“N效应”--关于竞争的有趣现象
怎样避免“N效应”?
更快的绩效反馈带来更强的动力
你是一个适合“公开承诺原则”的人吗?
事先问问自己行不行,容易把事做成
第七章自制力陷阱
习惯性发誓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为什么人们总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伴侣间的承诺不靠谱!
据说想象一下你吃过了,就真的不饿了
人人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奇怪的道德平衡:为何我们会容忍罪恶?
第八章如何做不后悔的决定?
后悔与失败感
为什么想要某件东西的欲望远大于得到后的满足感?
为什么人们会喜新厌旧?
反思,未必总是好的
不后悔的秘密
第四部分社交压力是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力的?
第九章跟人打交道的趣味心理学原理
人类真的不容易
试图留给别人的印象会影响你对别人的评价
如何管理交际圈?
莫名其妙的“自己人”
遭遇不公时,什么是优选的决定?
第十章你比想象中还要容易被影响
为什么你在乎他人的观点?
你决定还是我决定?还是你决定吧
同伴是如何影响你的?
群体选择与身份认同
“真相的幻影”:宣传洗脑的秘密
防不胜防的影视感染力
比喻的力量:思维可以被语言塑造
我们到底有多容易受影响?
第十一章大脑的流行性“疾病”
不光情绪会传染,肥胖也会!
焦虑就像传染病
指责是怎样使群体变成一锅粥的
移情能力:一种有益的“传染病”
打哈欠的黑猩猩:"偏心"的移情行为
人类并不擅长发现谎言!
第十二章你觉察不到的力量:物体和环境都在影响你做决定!
思考与身体的知觉也有关系?
重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温度决定人际关系?
形状.质地.硬度竟然都在影响人们做决定
第五部分你记住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第十三章人类不堪一击的记忆能力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什么事情更容易被记住?
记忆并不是像数据存储在硬盘里那样
一张照片就可以改变你的记忆
录像会直接歪曲记忆
目击者的证词是很大程度上可信吗?
别以为记忆很靠谱,每个人都记了很多没发生过的事
记忆也能构造未来情景
第十四章方向对了,就实践吧!
儿童的模仿:不辨对错的学习
努力不重要,正确的努力才重要
大部分人不缺时间,而是缺少针对性的训练
触类旁通比没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好
专业技能在新领域通常也会派上用场
小结:找准目标再前进吧!
第六部分说到不如做到
第十五章成为一个理智的人的50条建议
1.别着急,让一切先缓一缓
2.意识到偏见,就慢慢改变它
3.提防“可得性偏见”
4.你的思维范式适合你吗?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6.去做既有短期回报又符合长期利益的事
7.让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8.捕猎过程比获得猎物更吸引人
9.好的坏的都要想一想,避免“自利偏见”
10.适度的针对性训练很重要
11.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你会爱上这种感觉
12.向自己发问,不要自我暗示
13.培养有用的习惯
14.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会影响你对别人的第一印象
15.试着记住:你的记忆很可能不可靠
16.快乐的秘密:拒绝习惯化,学会陌生化
17.想象自己刚吃过饭,可以降低美食的诱惑
18.“移情”不爱陌生人
19.训练元认知有好处
20.不要总是相信"常识"
21.不是所有传染都是生理上的
22.自我感觉正确,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正确的
23.小心“探索性无视”
24.我们喜欢寻找联系
25.我们渴望“替罪羊”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
27.我们不善于预测自己的情绪反应
28.及时的回报会带来动力
29.我们不擅长发现谎言
30.好好利用核对清单
31.反事实思考既有危险,也有价值
32.重复乃说服之母
33.比喻的作用
34.大脑不局限于两耳之间
35.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
37.道德感的自我调节
38.对大脑来说,相信什么都一样
39.接受偶然
40.避免合取谬误
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
42.不要轻信THOMAS
43.你也许会失去冷静,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观
44.小心被后悔操纵
45.记住黑猩猩和儿童是怎么克制冲动的
46.词语会引导认知
47.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48.孤独与冲突存在联系
49.逃避不是魔法
50.来回切换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第十六章告别疯狂,寻找生活的意义
追求完美不如享受充实
追问生活的意义,本身让生活充满意义
结语:我们是意义的制造者
特别章节
铁眼科迪的眼泪也有坏影响?
如果你想让骗子现形,就让他画画吧
不正直行为与情绪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
打电话时你有多“盲目”?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情绪也会出问题
情绪化进食,以及母亲为什么该受责备
致谢
译者后记
摘要
菲尔是一所盲聋学校的年轻教员,负责照顾和教育学生。他是个很聪明的人,聪明得都能进门萨俱乐部了。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讲了一件自己刚到这里工作时发生的事。当时,他在盲人学生宿舍楼里巡查,确保所有学生都待在房间里。以他过去在其他学校的经验,检查宿舍就等于是吹响了熄灯号;但在这里,盲人学生睡觉时往往亮着灯,因为灯不灭也不会影响他们休息。出于安全考虑,教员们倒也希望灯能开着。
菲尔值夜的时候,逐层检查了每个学生的宿舍。他发现灯大多都开着,学生们也都老老实实待在房间里,只有一个房间没开灯(事后他发现这个例外其实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他摸黑走进去,喊了这问屋子的学生的名字。没人回应。他加大音量又喊了一遍,还是没动静。喊第三声的时候,他已经有点慌了,还是没有回应。他赶紧检查其他房间、浴室和走廊,那个学生还是没影儿。他立刻向上级报告,说有人失踪了。上级问他那个学生是不是确实没找到,他相当肯定地回答说,楼里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孩子真的不见了。他的话引起全校大搜索,大家花了好几个小时寻找这个偷偷溜出去的学生。
搜寻过程中,菲尔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让他浑身一震。他三步并作两步奔回宿舍楼,跑进那个仍然一团漆黑的房间,摸到电灯开关,“啪”的一声打开了灯。那个学生正戴着耳机,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呢。
为什么菲尔会忽略看上去是明摆着的东西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首先,菲尔遇到了一条新的法则:灯亮着,就意味着没问题。而在他原先所处的环境里,法则恰好相反。因此,他的大脑需要适应新法则。在他一层层检查完宿舍后,这条法则在不同的房间里都应验了,这使他的大脑坚定地接受了新法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菲尔的注意力变得*常有选择性。当和法则不符的情况出现时,他立刻变得*常警觉,注意力接近集中在突发事件上,这导致他无暇考虑其他可能性。其实,他只要打开灯就能把事情弄清楚,但当时他可想不到这种细节。这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接近忽略其他因素(哪怕那些因素相当明显)的倾向,被称为“选择性关注”(selectiveattention),也被称为“选择性偏见”(selectivity bias)。菲尔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
心理学家通过“埃里森侧抑制任务”(Eriksen Flankezs Task)发现了这种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者准备了三组符号,每组符号由三个并列的标志构成。**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都指向内侧,第二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都指向外侧,第三组符号是两侧的标志指向同一方向。这三组符号依次为“相吸组”、“相斥组”和“一致组”。每组符号都会在屏幕上短暂停留,被试者需要在每组符号消失后进行选择,回答自己看到的是哪一组,以及自己对答案有多少信心。
结果*常一致:参与者对自己的答案都很有信心,但实验临近结束时的正确率比实验过程中的正确率要低很多。原因在于,让大脑忽视周围环境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组接一组快速转换的符号,足以让大脑选择性地关注某一变量而忽视其他。大脑会变得只注意选择,而顾不得看了。在这个实验中,时间扮演了*常重要的角色。实验人员故意把符号变换的速度设得很快,迫使被试者在下一组符号出现前迅速做出选择。当符号变换的速度放慢时,正确率会有显著提升。
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中*有趣的是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simons)和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jstopher Chabris)设计的“人群里的大猩猩”(Gorilas in Oul Midst)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选择性关注”能夸张到什么程度。被试者需要观看一群人玩篮球的录像,并计传球次数。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女人会慢慢走进画面,停在画面中间不断捶胸顿足,然后慢慢走出画面。她总共在画面上出现了九秒。看完录像后,被试者要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你在录像里看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东西吗?”“除了玩篮球的人,你还看见了什么别的人或东西吗?”他们*后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看到大猩猩了吗?”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没看见任何不寻常的东西,当然也没看见什么大猩猩。
西蒙斯和查布里斯通过让被试者关注篮球和计传球数,充分发挥了“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大多数人都会忽视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怪事。
参加这些实验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错误深感震惊。参加“埃里森侧抑制任务”的人往往在完成实验后还对自己的答案确信无疑,参加“人群里的大猩猩”实验的人则对自己忽视了这么显而易见的画面而惊讶。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菲尔吧。由于刚开始检查的房间都是一个样,他可以很迅速地做出“有人在”、“没人在”的判断。实际上,他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额外的期望――越快做判断越好。当碰上和先前不同的情况时,他也没有降低做判断的速度。结果就是,他把近在眼前的真相给忽略了。
P6-8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