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FBI行为识别术

FBI行为识别术

  • 字数: 26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 (美)玛丽·艾伦·奥图尔(Mary Ellen O'Toole),(美)艾丽莎·鲍曼(Alisa Bowman) 著;吴超 译
  • 出版日期: 2015-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49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求生存的书,内容精彩,激动人心。奥图尔博士对行为分析以及人性内涵的理解十分令人钦佩。——《纽约时报》
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行为分析,预测人的行为,推断出人的意图,识破人的心机,并作出恰当的应对。
本书的作者奥图尔博士,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是名副其实的FBI行为分析靠前人。
本书提供了几十例很贴近日常生活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本书设置了“风险评估能力”和“危险识别能力”等测试题,帮你评估自身的危险识别和行为分析能力。
When the dangers coming,Will you become a victim?
离你很近的人可能是你很不了解的人!
一个新朋友问了你很多奇怪问题,几天后他又单独约你,你该答应吗?
让你搭便车的是位朴实的大叔,可是一转方向盘他就变成了变态的恶魔。
你看到的只是木讷文静的快递员,可打开门后你才看见他手里的匕首。
深夜,一辆虚掩车门的轿车停在你家楼下,你会走上去打开车门吗?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你很不了解的人,可能就是离你很近的人!而且,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小得多!
本书作者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堪称“FBI行为分析靠前人”,在处理各种特别案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他还发现行为分析学可以规避心理盲点,其关键点就是通过解读人们的行为洞悉他们的个性特点,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本书还提供了几十例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
作者简介
玛丽·艾伦·奥图尔(Mary EllenO’Toole)行为分析专家,曾为FBI行为分析部(BAU)工作14年,主攻观察及分析犯罪行为,见识种种残酷事件,深谙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作为FBI行为分析靠前人,奥图尔博士曾经为世界各地的执法机关提供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侦破很暴力、很复杂的案宗。
退休后,奥图尔博士致力于将专业的行为分析和应对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与畅销书作家艾丽莎·鲍曼合著《FBI行为分析学》,该书一上市就登上美国Amazon畅销书排行榜。
艾丽莎·鲍曼,美国畅销书作家,7部作品均进入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
目录
第一章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判断他人的能力,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所托非人,这些人也许是骗子、癖、连环强奸犯、杀人犯、跟踪狂、家暴狂或精神变态。他们也许躲在黑车里,也许藏在回家的路上,他甚至已经离你很近。
你真的那么相信直觉吗?
请不要将没有发现危险视作安全
行为识别术能让你远离危险
测一测: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情境案例l:征婚广告是否有诚意
情境案例2:从言谈举止中鉴别暴力分子
情境案例3:让孩子留宿的风险分析
情境案例4:让陌生人进入房间的风险评估
情境案例5:出租车安全系数分析
情境案例6:“受害者”真实性分析
情境案例7:如何应付“网络跟踪狂”
第二章直觉可靠还是理智可信?
在特别危险的情形中,人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恐惧,这种时候情绪和感觉比在放松时更不可靠。基于“行为识别术”,不管你遇到的情形是安全的,还是潜藏着某些看不到的或无法预料的威胁,你都会知道自己不能掉以轻心。
好运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相信理智还是相信直觉?
训练能让习惯成为本能
决策不能依靠直觉或者本能
第三章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个性就像人的马达,驱使人们做出各种决定和选择。个性主导着你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的态度,也主导着你对别人怎么看你所持的态度;个性还影响着你的行为,你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以及你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基于情势的逻辑推理
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关于个性的6大误区
误区l:成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显著变化
误区2:人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挡在门外
误区3:有些人具有双重人格
误区4:沉默寡言的人没个性
误区5:心境障碍比人格障碍更令人担忧
误区6:人可以拥有好个性
第四章精神变态的行为逻辑
犯罪分子看起来可能和普通人无异,在别人的印象中,他们甚至可能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威胁。是什么误导了我们?我从哪里才能看得出,谁才是是真正的精神变态?
你不可不知的印象操控术
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精神变态者的特征
关于精神变态的十四种误区
误区l:人只有精神变态和非精神变态之分,非此即彼
误区2:“反社会者”和“精神变态者”可以通用
误区3:精神变态者就是精神病患者
误区4:精神变态者是非不分
误区5:脑瘤或脑外伤会把一个守法公民变成精神变态者
误区6:大部分精神变态者童年时期都遭受过虐待
误区7:精神变态者也会有爱
误区8:大部分精神变态者都很暴力
误区9:白领中不会有精神变态者
误区l0:精神变态者比普通人要聪明?
误区ll:他残暴是因为他太冲动了
误区l2:母性的本能是保护孩子
误区l3:所有的陌生人都很危险
误区l4:危险的人看起来都很可怕
第五章行为识别的盲点
我们一生中也许都曾经历过“闪光球综合征”。新工作、新房子、新车子,一个个看上去闪光发亮,就像闪光球,我们急于得到这些闪光球,所以就把深入的风险评估忘在了脑后。
从一起离奇的少女失踪案说起
“闪光球综合征”——高估利益低估风险
致命盲点就藏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我们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合理解释无法隐藏潜在的危机
电影神探救不了你的命
细节l:一件阿玛尼西装
细节2:一个干净整洁的客厅,墙上没有挂照片
细节3:一间装饰有各种奖章、学历和奖品的办公室
细节4:一个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女人
细节5:一个说话时目光游离不定的男人
细节6:她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精神变态、连环杀手及性犯罪方面的书籍
第六章如何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
很多人说到安全和规避问题时,往往只关心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实际上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某些因素可以即刻将低风险或者中等风险转变成高风险。
不要让回家的路充满危险
风险评估训练
测验:风险评估能力
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安全
情境案例l:女儿的车子在外地抛锚
情境案例2:可不可以去酒吧?
情境案例3:遭遇校园小混混
情境案例4:遇到闹心的女邻居
情境案例5:小区连续遭窃
情境案例6:遇到特别情况
第七章如何获取关键信息
信息资源的对称,是现代商业决策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了解对手,你才能随机应变见招拆招。而获取关键信息资源的手段,就是询问和倾听。
法庭上的表演家
提问的技巧
做好充分的准备
5分钟就能搞定你想要的
如何提出更有效的问题
问询的时候最忌讳什么?
测验:你是否善于倾听
倾听是优选的沟通方式
如何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
如何识别被询问者的破绽
如何应对欺骗
如何同未成年人沟通
第八章如何识别变态行为
我们大部分人对陌生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戒备心理,但陌生人并不是我们生活中专享的危险来源。其实,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低得多。越亲密,越危险
越亲密,越危险
变态行为背后的人格特征
问题l:冲动是魔鬼
问题2:愤怒的困境
问题3:危险的自恋狂
问题4:冷漠的杀伤力
问题5:斤斤计较的破坏性
精神变态者的潜在危险
注意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有五张面孔
面貌l:公众自我
面貌2:职业自我
面貌3:个人自我
面貌4:隐私自我
面貌5:秘密自我
第九章如何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在做决定的时候,记得思考你所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消极影响,你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比如想到一星期后、半年后、一年后或者三年后的影响。
谨慎是训练出来的
情境案例l:雇佣小时工
情境案例2:团队旅行
情境案例3:让孩子接纳新男友
情境案例4:陌生人来敲门
情境案例5:女儿的男朋友是个施虐狂
情境案例6:遇上问题员工
情境案例7:给广大房主的额外建议
情境案例8:健身房里遇色狼
情境案例9:儿子遭遇性变态
第十章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目标
自卑、缺乏安全感、孤独、悲伤、恐惧等脆弱的情感会让你放松戒备,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软柿子”。
不要被别人盯上
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软柿子”
做自己生活的真正主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