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丽的西沙群岛

美丽的西沙群岛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 作者: 刘先平
  • 出版日期: 201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3268534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美丽的西沙群岛》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系列作品的近期新力作。    作者以其亲身的经历配以大量照片,向读者讲述了在西沙群岛探险的历程。作者用散文的笔调,纪实性地展现了考察西沙群岛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时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事,书里还有对驻守西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热爱西沙,保卫西沙,自觉呵护西沙生态的生动描写,角度新颖,感人至深。    《美丽的西沙群岛》通过对西沙群岛神秘海洋世界的描绘,力图寻找人类生存的优选境界――人与自然相和谐,共荣共存。作品着力表现了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美(包括植物美)和动物美,更揭示了西沙守岛官兵的心灵之美。驻守西沙群岛的官兵,这支世界上专享的“生态部队”的感人故事,栩栩如生,震撼心灵。
目录
引子
月亮河
水母,美丽的杀手
南海有飞鱼
爱国爱岛,乐守天涯
历史是面镜子
司令的朋友
海博士和西沙海洋博物馆
变幻的鱼阵
雨水班
如此海钓
神秘岛
五色土
财富的故事
海底寻火
海钓惊魂
与鱼群共游
渔村风光
翻跟头的滨珊瑚
大海拾贝
谁在海底狩猎
珊瑚世界
长棘海星
凤尾螺
海上飘起白带子
英雄岛
灵犬
鹦鹉螺的玄机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
月夜沙蟹
走进海鸟王国
寻找野牛
螃蟹上树
砗磲现身
爱生气的鱼
海底变色龙
红豆的故事
海博士王三奇
摘要
    海博士和西沙海洋博物馆
    西沙海洋博物馆是座两层楼的建筑,在永兴岛算是豪华的了。匾额是由时任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的题写的。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战士王三奇,关注他对海洋的那份热爱,关注守岛战士从事自然生态保护的事迹。
    后来王三奇多次向我们说起将军对他的支持与勉励,虽然岁月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仍激动不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解放军官兵亲密无间的优良传统。
    刚进入展厅,我们就被一幅航拍的照片所吸引。多年以来,我一直未能找到一张全景式的西沙群岛照片。
    现在永兴岛所在的宣德群岛和永乐群岛,都生动地呈现在面前。原来它们是南海上的两个环礁,都是珊瑚虫经过千万年的努力而完成的杰作。一串小岛组成了长长的岛链。如果把南海看作一张围棋棋盘,这些小岛就是棋盘上气象万千的棋阵。
    那一圈泛着彩色光辉的绿莹莹的海水,犹如硕大无朋的莲叶。每座小岛都像是盛放的莲花。还有一两个小岛为银白的浪花所环绕,色彩更显丰富。
    李老师看我久久伫立在永兴岛航拍照片前,就走了过来,也立即被它吸引住了:“你说,它很像什么?”
    “你说哩?”
    “航空母舰。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上面还有两千多米长的飞机跑道呢。”
    “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用来保卫中华民族的!”解说员是位年轻的女战士,但透着一股老兵的干练劲头,声音悦耳又极富感染力。
    “岛分大陆岛和海洋岛。大陆突然断裂,成了海峡,海峡另一面的原属大陆一部分的岛,就成了大陆岛。大海中火山爆发,冷凝后的岩浆成了火山岛。海洋中的珊瑚骨骼堆积起来,成了珊瑚岛。这两种都称为海洋岛。
    “地质学家说,南海原是一个大大的断陷盆地。在它的中部有一条断裂带,这条断裂带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宽七百多千米的深海盆地。盆地并不平坦,且又有火山喷发,因而形成了很多的大陆架、大陆坡高地。热带海域的这些高地就成了珊瑚很优良的繁殖地,也蕴藏了各种丰富的矿床。
    “西沙群岛的岛屿,多数是珊瑚创造的。珊瑚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两种。造礁珊瑚有骨骼。非造礁珊瑚是软体动物。造礁珊瑚只生活在水深不超过三十米的海域,因为与它们共生互荣的虫黄藻只生活在这样的海域。小小的珊瑚虫有种神奇的功能,可以从体内分泌一种石灰质,形成它的外骨骼。珊瑚虫不断死亡、新生。在生命的轮回中,遗骸愈堆愈高,再加上泥沙、贝壳和其他生物的骨骼的累积,形成了礁盘。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时间,这些珊瑚礁有的终于露出了海面。
    “当然,地质运动也能突然将礁盘抬出海面。当然,也可以是狂暴的大风,将泥沙吹到礁盘上,形成了沙洲和沙岛。生命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造就了南海的暗滩、暗沙、暗礁、沙洲、沙岛和岩岛。”
    经讲解员一说,我心中顿然变得明朗了。永兴岛、东岛、中建岛、琛航岛……实际上是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珊瑚礁礁盘上。也就是说,它们是珊瑚礁盘露出海面的部分。
    我们连连感谢讲解员,因为今天这堂课对我们以后的行程太重要了。
    一踏进海螺、海贝厅,犹如走进了珍宝库。南海竟然造就了如此繁多的稀世珍宝。
    很抢眼的是硕大的砗磲。砗磲属双壳类,白色,类似蚌壳,渔民又称它为海蚌。只是它的外壳呈垄状,如车辙一般,故称之为砗磲。
    说它硕大,因为它是海洋中优选的贝壳。眼前这个砗磲就足有八九十厘米长,五六十厘米宽,活体应有六七十千重。
    它很珍贵的是外膜内有种叫玻璃体的,洁白如玉,也有人称之为海玉。它与珊瑚、琥珀、珍珠被同列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界,砗磲与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珊瑚被同尊为七宝。
    据说,清朝六品官顶戴上的珠子就是用砗磲制作的。二品官的朝珠,也由它加工而成。
    砗磲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全世界有六种。这六种在我国的南海都有分布。
    这不,在大砗磲旁边还有一种有鳞砗磲,双壳的垄上生出了一片片翘起的鳞,十分别致。
    展台上的海螺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们不禁心动不已。首先是因为它们的巨大,再就是它们的色彩和图案。
    鹦鹉螺、凤尾螺、唐冠螺和万宝螺,是世界认可的四大名螺。
    位列四大名螺之首的便是鹦鹉螺。它是软体动物,只生存于太平洋和印度洋。西沙、南沙都有它们的身影。眼前这个鹦鹉螺,大约有三四十厘米长,外壳是乳白色的,下边有红褐色圈纹。上端口部黑色。眼部为珍珠釉,闪着银色的光芒。嘴为黑色,呈钩状,如鹦鹉嘴。若是将它竖起,活似学舌的鹦鹉。这大约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
    一旁是它的切面标本,展示了它身体内部的奇妙。在进化过程中,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成三十多个小隔舱。前面优选的一间,是它的肉身居住的地方。那些小的隔舱有着特别的用处,和它的生存息息相关。
    它是很好古老的生物。化石考古证明,在四亿五千万年前,海洋中已有了它的身影。
    在奥陶纪海洋中,在无脊椎动物的昌盛期,它的身长可长到十多米。庞大的身躯、灵敏的嗅觉、锐利的硬喙、特殊的运动方式,使它成为海上巨无霸,成了三叶虫、海蝎子的星。
    经历了四亿多年的沧桑,鹦鹉螺的形状、习性却只发生了很小的变化。这一点,不仅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仿生学上更是意义非凡。世界上靠前艘潜艇和靠前艘核潜艇的名字,都叫鹦鹉螺号。
    鹦鹉螺栖息于一百米至六百米的海洋深处,因而很少有人能见到鹦鹉螺的活体,其机率比中福利彩票大奖还要小。
    凤尾螺又名法螺。我曾在佛事活动中见过佛家弟子吹法螺,其声浑厚。当时烟雾缭绕中看不真切,印象中那只法螺比眼前的这个要小得多。这只法螺很少有三十厘米长。螺口的直径也不会少于十厘米。它塔高而尖,外表的黑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交织形成的复杂图案犹如凤尾,闪着釉色的光彩,格外美丽。
    我曾问过很多人,它为什么不仅受到渔民的喜爱,也受到了山民的喜爱,更赢得了藏传佛教信众的尊崇,成了法器之一?答案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身躯硕大,图案斑斓,号声雄浑,震撼心灵,因而被赋予了驱邪消灾、吉祥如意的寓意。
    唐冠螺像唐朝僧人戴的帽子,闪着金属般的淡金色。螺口橙红,内唇向外扩张,犹如帽舌。虽然螺旋部低矮,但整体高有三十多厘米,直径也不小于这个尺寸,乍一看像个球。肩部很奇特,有六七个突起的角。得到了讲解员的允许,我们拿起了它。好沉!总有五六斤重。
    白色与咖啡色交织,像是隐藏了无数的密码,使万宝螺绚丽灿烂,红艳无比,雍容华贵。万宝螺的外形犹如一个握起的大拳头。指掌相向处就是它的嘴。壳口大,螺唇厚。在艳丽的外唇内缘,有二十多个齿。拿在手里感觉圆润且厚重,不少收藏家们喜欢用它作为按摩的工具。
    万宝螺主要生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它不仅观赏价值高,还因其形似元宝,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有些人将它螺口朝外摆在前厅,意为招财进宝。
    展厅里形形色色的海螺和海贝,使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除了四大名螺,这里还有蜘蛛螺、水字螺、莲花螺、猫眼蝾螺、海兔螺、鼹贝、闪电涡螺、百眼宝螺、虎斑贝、希尔宝贝……总计二百多种标本。遗憾的都是壳,未能见到活体。
    听朋友说,到西沙有可能看到鹦鹉螺活体。据说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和日本的一个博物馆中有鹦鹉螺活体浸制标本。这使我们对将要去的小岛充满了期待。
    在海龟、龙虾馆,展出的玳瑁比陈司令救下的那只大得多。解说词表明,这只玳瑁是南海发现的优选的玳瑁之一。关于它,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西沙的海龟较多,因为很多岛屿都是它们每年前来产卵的地方。有,守岛战士巡逻时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受了伤的奄奄一息的大玳瑁,连忙把它抬进营房,请来了军医。
    经过大家多日悉心的照料,玳瑁的伤口长好了。战士们把玳瑁放归大海。可它却回来了。战士们再放,它又回来了。后来,它被送到了远海。
    P46-5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