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

  • 字数: 32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周明剑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21834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以对话形式,与巴曙松、赵晓、钟伟和高辉清四位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房地产、股票、贵金属、通货膨胀以及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内容简介
2000年6月,巴曙松、赵晓、钟伟、高辉清博士联袂成立“博士咖啡”虚拟研究团队,每月推出一篇有关中国或世界热点、焦点问题的财经评论,发表于国家信息中心的《财经界》杂志。
4位博士先通过互联网讨论议题,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辩论,拿出能说服4个人的提纲来,然后分头写作,由其中一位进行统筹,然后4个人就初稿再相互辩论,很后确定文章,并附上“博士咖啡”的标签。
《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走势和有效投资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博士咖啡谈热点背后的商机》由周明剑编著。 
作者简介
周明剑,国盛证券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研究员,不错经济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宏观评论员、不错编辑多年。担纲主持的《金融资产价格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问题研究》获中国证券业协会2009年度科研课题二等奖,2009年出版专著《中国大收购——中国企业崛起的海外艰难征战》。 
目录
第一篇 劫后余生的全球经济将如何康复?
2009年的金融危机,其导火索是次贷危机,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次金融危机究竟有多严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崎岖,我们是不是要对复苏有信心?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自身金融体系和经济制度重新认识……
拨开迷雾:引爆此次金融危机的核弹是什么?
相关链接
业精于“专”——专访巴曙松【记者版】
回头不见来时路:此次金融危机深化、扩散的路径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远不止出口那么简单
复苏状况不同带来了退出政策的分化
山重水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引发全球性风险吗?
“后危机时代”:复苏管理将如何演绎?
新的十年: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洗牌与全球治理的再选择
希腊债务危机、丰田事件以及人民币汇率纷争:蹊跷的关联性
相关链接
经济学人的“飘一代”
相关链接
钟伟答《南方人物周刊》问
如果次贷危机发生在2010年
危机后中美政策的二律背反
衰落中的美国制造业有多强大?
相信美元,学习美元

第二篇 危局中调整的中国经济如何走向均衡?
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中固有矛盾的集中体现。针对此次危机,中国认识到一定要使国内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前进。因此,国家也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寻找经济增长点——消费。
我国的危机应对政策: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形势判断:上升中的调整还是L形?
从移民热看中国经济的“印尼化”风险
潜伏的事实和虚弱的数据
中国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
中国尝试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平衡”
结构调整成为新的主线:着力于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建厂创造供给造城启动内需
极速货币化:中国金融的幸运和不幸
莫测的资产价格周期和可测的中国人口变迁
全球金融发展新趋势中的大国博弈:中国的定位与选择

第三篇 通胀经济时代
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中固有矛盾的集中体现。针对此次危机,中国认识到一定要使国内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前进。因此,国家也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寻找经济增长点——消费。
中国正走在通胀经济的路上
应对通货膨胀的资产配置
解渎房地产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黄金还能买吗?
通货膨胀下股票该如何投资?

第四篇 阵痛中的房地产如何实现住有所居?
房地产究竟有没有泡沫?
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
产生房地产泡沫的深层机理是什么?
此次房地产调控是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最主要的部分?
未来房地产走势:短期价稳量升,长期量稳价升

第五篇 变幻莫测的中国股市如何一举多赢?
未来五年宏观环境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整体趋势——先期整理、后期加速上扬态势
另一个视角:疲疲沓沓的中国证券市场
寻找调整中的投资机会

第六篇 持续动荡的金融市场如何化险为夷?
中国金融政策和金融业经营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汇率改革正逢其时,人民币或将走向自由浮动?
克制发钞、稳定币值
站在历史转折点的中国银行业
利率市场化必须抓紧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会如何改变中国金融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给金融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了良机
金融监管要与时俱进,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会是一只即将下山的猛虎?

第七篇 三大经济热点及相关投资机会:城市化、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与融合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和各地区经济走向均衡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得到重要体现
区域发展形成城市集群带,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第八篇 低碳经济:全球性非经济博弈
钟伟:低碳是西方用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借口
高辉清:低碳经济——全球经济突围的秘道?
防止地球气温变暖:低碳经济的旗号
循环经济:提升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武器
附录
金融名词术语解释
延伸阅读
中国金融运行出现的新变化
信仰的求索
如何保住一个人一生的劳动果实
万事随缘——博士咖啡十周年之纪念 
摘要
    这一次的危机,是优选化进程中的危机,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靠前次真正意义上的优选金融危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优选化的同一条大船上,面对优选金融市场的动荡与起伏。
    在过去10~20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不断涌现,优选经济在快速一体化,各国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全世界进行产业链的重构和资源配置,使得生产率大为提高,推动各国共同进入了一个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发达国家以其资金、技术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场优势,将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地融入优选化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印度、越南、俄罗斯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开放,优选大概有30亿左右的劳动力投入到优选市场,带来了很多的新生劳动力和廉价商品。经济优选化也使新兴市场国家充分享受了优选化红利、信息技术广泛引用带来的IT红利、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等,推动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对资源和西方国家高端产品的大量需求,带动了优选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优选分享了一个很好难得的黄金增长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其他的国家,都处于经济高增长和低物价的状态。
    但是,经济优选化在带来效率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现象。一方面,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制造了大量优质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维持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低物价,并积累了相当数额的外汇资金。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运行和货币决策中,依然根据优选化程度不高的时代的货币政策框架,习惯性地把这种低物价归结为自身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归结为高明的宏观政策,而没有能够从优选化的新条件下把握优选经济走势与本国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
    于是,没有为优选化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为中国等迅速发展的经济做好准备的欧美央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带来的低物价条件下,放胆大规模扩充流动性,种下了使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货币环境的祸根。在20国首脑峰会的公告中,这一决策的错误被含蓄表述为“宏观政策框架缺乏一致性”。
    10年之后,2008年优选性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推论,因为这一危机恰恰发端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采取的应对举措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迥异。金融危机揭示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透明度的不足、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协调的失败、普遍存在的监管套利行为以及金融服务行业的道德风险。总之,优选性的金融危机表明发达国家所一直倡导的金融架构和运作方式并不完为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合适的标准,同时它也没有指明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真正合适的。因此优选必须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框架,目前看来,未来面临着三种选择:
    (1)部分美国学者呼吁的“中美共治”下的G2模式。
    弗格森、伯格斯坦等部分美国学者呼吁的所谓“中美共治”之所以引起关注和争论,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优选“大国经济体”和“大国贸易体”,年均GDP增长率在优选经济历目前保持着优选的增长纪录。特别是在2008年和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不但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表现出了惊人的互补性,中国的增长冲销了美国的下降,而且中国的强劲复苏也成为带动优选实现反弹的积极力量。
    事实上,2004年美国靠前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就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建立中美之间的机制化对话,即G2模式。2008年他在外交杂志上再次撰文指出,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与美国、欧洲并列的三大不错经济体之一,并对优选经济秩序提出新的挑战。而且他认为,中国对于现行的优选经济秩序中越来越多的标准、规则和习惯带来的挑战,可能对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本身就是颠覆性的。这种挑战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其国家自信度的快速增长,以及美国政府执政效率和其优选领导地位的逐步下滑,变得日益明显。
    但是,同样需要正视的是:首先,2009年中国GDP总量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9万亿美元,大约只是美国的1/3,而且在货币与金融、军事与科技以及靠前规则制定权三个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仍旧是巨大的,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只是发生了变化,虽然速度和方向都是良性的发展,但目前而言,这种变化并非是根本性的,中国要想发挥系统性影响力仍需要长足的进步。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