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裳散文

黄裳散文

  • 字数: 24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黄裳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49025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黄裳经典散文四十九篇,包含怀人读书、生活闲趣、山水之乐等主题。既有《茶馆》《常熟之秋》《昆明杂记》《钱柳的遗迹》等名篇,也有《冬日随笔》《零感》《读书生活杂忆》等洒脱睿智的性情文字。全书配多幅照片,全面呈现了黄裳与他所处时代的文人群像与时代场景。
作者简介
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当代散文家。历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 黄裳在散文、戏剧、新闻、藏书等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巴金、郑振铎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著有《锦帆集》《榆下说书》《银鱼集》《珠还记幸》《春夜随笔》等。
目录
导读
寻古怀人
饯梅兰芳
宿诺
忆侯喜瑞
胡适的一首诗
文字和画笔的鲜活
关于王昭君
跋永玉书一通
龚自珍二三事
答董桥
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忆施蛰存
陈寅恪写杂文
零感
关于“梅郎”
生活闲趣
叫好

贾桂思想
战宛城
思春
琉璃厂
老板
序《醉眼优孟》
萧恩的教训
茶馆
品茶
山水有味
江上杂记
昆明杂记
森林·雨季·山头人——雷多杂记
过灌县·上青城
采石·当涂·青山
前门箭楼的燕子
富春
钓台
钱柳的遗迹
好水好山
敦煌
诸暨
雨湖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
天津在回忆里
美国兵与女人
读书静思
《锦帆集》后记
读书生活杂忆
寒柳堂诗
读《红楼梦》札记
冬日随笔
答客问
解密种种
“看不懂”论
摘要
     宿诺 沈从文是个写文章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写文章的人不就是作家么?不,这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我在中学里就开始读沈从文的文章了。读过《边城》《湘行散记》,觉得很喜欢。他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可是我知道他写得很多。他的小说我也并不是篇篇都喜欢。他是个勤奋的人,细致的人。他很重视技巧,他是很早尝试运用各种技巧于作品中的人。但技巧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成败,也不能决定作品的“伟大”与“渺小”。记得他很喜欢讲“读生活这本大书”这样意思的话。这是真的,也是不错的。他读过了种种“生活”以后,就用他那支细巧的笔加以记录,勤恳地、想方设法记录下来。他走过了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看见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我说他的有些小说我并不喜欢,想想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他笔下的有些生活本身不惹人喜欢。不知道说得可对。 在通信中我曾说起非常喜爱他写的一本《湘西》。这不是小说,也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纯正的“散文”。从回信中知道他并没有不高兴,我于是感到心安。称赞一位小说家并非小说的作品,是有点唐突的。这事开始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近来我又觉得他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那本书写得好,这就更和“小说”不沾边了。他的文字是有一种特别的风格的,这恐怕不接近是由于讲究技巧。这是一种的的确确与旁人不同的风格。有自己的风格是可贵的。我们实在也听腻了某种似乎已成为定局的调子。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即使是很好的思想,用那种过于滥熟调子唱出来也不能吸引人。这也许就是我们不能过分轻视风格的原因之一。 上面这些意思就是想说明沈从文为什么是个写文章的人,可能依旧一点都没有说清楚。 听说最近沈从文在海外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重视,有不少人在研究他的作品,研究者还有因此而获得高级学位的。听到这类消息我是高兴的,不过也不想设法去找什么研究论文来看,连报道也没有见到过一篇。我感到高兴的是因为一个作者在寂寞了多年之后又被人记起。这事在一个写文章的人说来是头等重要的。文章的生命不就寄托在读者身上么?至于引起重视的原因倒是容易理解的。秦始皇墓侧兵马俑坑的被发现与引起轰动也就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站在坑边的一切洋人都一律惊叹并慷慨地称之为世界第九奇迹么?我想这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说奇迹也确不愧为奇迹,但在严格的美术评论家看来,也不免平平常常、干篇一律。何况这一大批兵马俑的被制造出来,不也只是为了夸耀秦始皇的无上封建权威,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推论下去是很有陷入庄生“此亦一是非,彼亦~是非”的危险的。好在沈从文的文集已经陆续编印出版了,好像已经出版了几大本。还是捺着性子听听读者的意见吧。 也还是一九四七年开始起劲收集时贤书法时的事。曾托靳以寄了一张笺纸到北平去请沈从文写字,不久寄来了。在一张小小的笺纸上临写了三家书法。包世臣、梁同书和翁方纲。在笺尾有两行小字,是他自己的话,字也是他自己的面目。他说: 包、梁二书均不喜。苏斋虽瘦而腴。上官碧。 上官碧是他常用的笔名。他说得对,包安吴、梁山舟虽然都是有重名的书家,但到底看不出那好处来。梁书虽有姿媚,但总脱不出馆阁体的牢笼。安吴是理论家,但理论家往往不能在实践中实现他的理论,正好像我们不能要求文学评论家写出一篇好小说来一样。只是翁苏斋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腴”的,“瘦”的作品则很少看到。 这张字他大概不大满意,不久又寄来了一张长长的条幅。这是他一直写的章草了。署名仍作上官碧,后面有长跋: 黄裳先生远道邮佳纸索书,为用李福寿笔涂抹,竟成墨冻蝇。复检旧纸,经意一书,拙陋益增。始知婢学夫人,大不容易。仍只宜用起码价钱小绿颖笔在公文纸上胡画,转有妩媚处也。因检习字一纸相寄。从文 这些话说得很有意思。过去文学艺术家有许多人发表过相似的见解。可见好文章、好诗……都不是经意作出来的。当然这也不能说死了。世上无论什么事,一说死总非弄坏不可。文学艺术上的事尤其是如此。写小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讲技巧讲过了头,往往只能产生“墨冻蝇”,这是并不少见的事。 这时他和住在北平的一些朋友好像都喜欢写字,他又寄来了一张更长的条幅,右下角题记说: 霁清轩中三人同书。上官碧记 P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