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名人传

名人传

  • 字数: 12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罗曼·罗兰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01388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2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始终不懈地抗争,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兢兢业业,一生醉心于雕塑创作;托尔斯泰致力于实践自己的理想,又不停地质疑自己的理想,在冲撞和求索中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这就是作者罗曼·罗兰通过《名人传》一书给我们带来的英雄们的气息。
本书是《名人传》的名家导读本,由郭琳改写。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利斯朵夫》和《母与子》。1915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贝多芬传
传记
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篇
一力量
二在崩裂的力
三绝望
四爱情
五信仰
六孤独
七死亡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伟大的灵魂
《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战争、战争之后
爱情的奇迹
信仰与寄托
《复活》
幸福的死
附录一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附录二托尔斯泰逝世前一个月写给甘地的信(摘录)
读后感
阅读笔记
摘要
    矮小粗壮的身材,土红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头发浓密;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眼珠小而深陷,兴奋或激怒时会突然变大,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似乎夹带着什么奇妙真理;右下颌有一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显得极其不对称――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
    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坐在一个小酒店的角落里,双目紧闭,仿佛死神临近。面对朋友的问话只有凄然一笑,然后掏出一个小本子,用其聋人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话写下来。
    这就是本书的主角――贝多芬。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的一所破屋。父亲是个没有多少才华却**喜欢喝酒的歌手,母亲是个女用人。
    贝多芬的童年是苦难的。
    四岁时,父亲想把他塑造成音乐神童,就用暴力强迫他一连几个小时地弹琴,使他差一点儿因此永远厌恶艺术。
    十一岁时,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
    十七岁时,亲爱的母亲死于肺结核,他成了一家之主,不得不要求酗酒的父亲退休,而把退休金交给他管理。为物质生活操心费力,还要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这些悲惨的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尽管如此,他却在布朗宁一家找到了亲切的依托。他教小女孩埃莱奥诺雷音乐和诗歌,两个人成了童年的伙伴。也许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但并没有深入发展下去。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三个人经常通信,一生都保持着纯真的友谊。
    童年的悲惨并没有打破贝多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那一片片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莱茵河以它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头二十年,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后一刻。
    大革命开始席卷欧洲。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
    他听厄洛热·施奈德教授的德国文学课,这位教授后来成了下莱茵州的检察官。当攻巴士底狱的消息传来时,施奈德教授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大革命占据了贝多芬的心。
    1792年11月,战争逼近,贝多芬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下来。途中,他遇到了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想必是激起了他的爱国之情,于是1796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贝格的战斗谱成了曲: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
    这一时期,施坦豪泽替他画了一张像,较好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形象:一张严峻的脸,充满着野心勃勃的烈焰,瘦而笔挺,目光不屑和紧张。他知道自身的价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
    1796年,他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天才将会得胜的!……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格。”有人说他很傲慢,但几个密友了解他藏匿在心底的善良。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说:“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的利益作出贡献。”但是痛苦已经敲响了他的门。
    1796年到1800年问,重听开始严重起来。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响,内心也使他痛苦不堪。
    他一直没敢把这事告诉任何人,总躲着别人,独自深藏着这个可怕的秘密。但是到1801年,他无法再隐瞒了,他绝望地写信告诉了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所喜爱的和对我弥足珍贵的所有一切,而这又是在一个如此悲惨、如此自私的世界里!”
    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如1799年创作的《悲怆奏鸣曲》,尤其是1798年的钢琴曲《第三奏鸣曲》。
    但是还有许多作品,如欢快的《七重奏》和清澈的《**交响乐》等,都反映着一种年轻人的无忧无虑。心灵极其需要欢乐,所以当他没有欢乐时,就得自己制造欢乐。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