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甲午战争史

甲午战争史

  • 字数: 5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戚其章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21256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午战争研究领域重要的一部著作。
作者简介
戚其章(1925—2012),生前任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他毕生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述颇丰,一生所著和编撰学术著作近30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尤其是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享誉海内外。主要著作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晚清海军兴衰史》、《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等,主编《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12册、《晚清教案纪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等。
目录
再版前言
第一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二 东学党起义
三 朝鲜乞兵与清军赴援
四 日军大举入朝
第二节 中日交涉撤兵与清和战两歧
第二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丰岛海战
一 清军增援牙山
二 日本海军准备袭击北洋舰队
三 不宣而战
四 济远和广乙的抵抗
五 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
第二节 成欢之战
一 日军进犯牙山
二 安城渡伏击战
三 激战成欢驿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第三章 中日陆海决战
第一节 平壤之战
一 四大军入朝
二 平壤的防御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四 船桥里挫敌
五 坚守普通江
六 玄武门外的战斗
七 雨夜溃奔
八 日本的军事冒险与清军平壤之溃退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 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二 两军相接——海战的序幕
三 勇冲敌阵——海战的阶段
四 背腹受敌——海战的第二阶段
五 力挽危局——海战的第三阶段
六 转败为功——海战的第四阶段
七 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二 日军攻占安平河口
三 虎山激战
四 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第二节 金旅之战
一 日军登陆花园口
二 日军攻陷金州
三 大连湾弃守
四 旅顺口的防御
五 土城子迎击战
六 旅顺口的陷落
七 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节 保卫辽阳东路之战
一 清军退守辽阳东路
二 辽阳东路争夺战
三 清军反攻凤凰城失敗
四 辽阳东路争夺战的继续和收复宽甸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一 山县有朋罢职与日军进攻海城
二 清军救援海城与缸瓦寨战斗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四 清军反攻海城
五 争夺大平山
六 海城日军出击
第五节 辽河下游之战
一 日军袭击牛庄
二 日军占领营口
三 田庄台大战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第一节德璀琳东渡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 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二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三 日本组建“山东作战军”和进行威海卫作战准备
四 日军登陆荣成湾和荣成失守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 白马河前哨战
二 南帮炮台争夺战
三 南帮炮台外围战斗和北帮炮台弃守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 刘公岛保卫战
二 孤岛援绝与《威海降约》的订立
第六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第一节 日本破坏广岛会议
一 张邵东渡
二 日本广岛拒使
第二节 马关议和
一 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 日军攻占澎湖
三 李鸿章遇刺与攻中日停战协定》的订立
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 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二 日本反干涉的失败和中国收回辽南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第一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第二节新竹争夺战
一 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二 日军新竹受阻与暂缓南进
三 台北新竹间的战斗
四 争夺新竹城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二 大甲溪伏击战和彰化陷落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 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二 日军大举南侵与保卫台南之战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甲午战争示意图
图1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2 辽东战场形势示意图
图3 东半岛清军布防示意图
图4 威海清军兵备示意图
图5 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形势示意图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摘要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其所著《蹇蹇录》第一章中洋洋得意地宣称:“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日本抓住东学党起义这个时机,挑起了甲午战争,使日本跻身于列强之林,这是日本扩张主义者一贯自诩的得意之作。不过,即使当时不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还会利用别的借口来发动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的。所以,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而挑起战端,看来似乎偶然,其实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的一个必然步骤。 东学党,自称“东学道”,即后来盛行于朝鲜民间的天道教、侍天教的前身。所谓“东学”,就是“东方之学”,是与当时叫做“西学”的天主教相对抗的。早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就从中国偷渡鸭绿江,陆续进入朝鲜秘密传教。当时信奉洋教的教民,有不少是地痞、流氓和不法之徒,他们以教会为靠山,横行霸道,欺压良民,民教矛盾日趋尖锐。于是,以宗教为外衣的秘密结社东学道便应时而生。 东学道的创始人崔济愚(1824—1864),本名济宣,号水云斋,庆尚道庆州府人。父亲是乡村塾师,以道德文章名于一道。崔济愚十六岁丧父,家道衰微,无以为业,便遍游名山大川,访师求友。他见西方传教士努力布教,贫苦群众皈依者颇多,便萌发了创立新的宗教与洋教对抗的念头。于是,改名济愚,进入庆尚道梁山郡之千圣山,在内院庵内修道。数年之间,他对于儒、佛、道三教教义之长短进行了反复的忖量和比较。1860年5月25日,忽有所悟,感到儒教拘于名节,未臻玄妙;佛教人于寂灭,断绝伦常;道教悠游自然,缺乏治平之术。决定取三教之长,舍其所短,以“诚”、“敬”、“信”三字为要义以教人。并制成21字咒语日:“至气今至,愿为大降侍,天主造化定,永世不忘万事知。”自称代天主布教济民,所新创之道为“天道”,学为“东学”,以与天主教为代表的“西学”相抗。东学道教义简明,信徒日众,以庆尚、全罗二道为中心,在几年的时间内渐及全国。崔济愚为道主,号天宗大神师,其下各道有大接主,郡县有接主,信徒主要是农民群众。东学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1862年,崔济愚被捕,当时由于数百名教徒群集官署请求而获释。次年,崔济愚和道徒二十余人再度被捕,以其咒语中有“天主”二字,被目为黄巾、白莲之流,决定严惩不贷。1864年4月15日,庆尚道观察使徐宪淳判崔济愚以左道惑民之罪,在道治太邱府处以斩刑。被捕的道徒也都被发配到绝岛或远恶之地。 崔济愚虽死,但东学道并未被镇压下去。当他被捕之前,先将秘法授予门下高徒崔时亨,以备不幸殉教之后可继承其衣钵。于是,崔时亨成为东学道第二世道主。崔时亨(1827—1898),初名庆翔,号海月堂,庆尚道庆州府人,与崔济愚同族。幼丧父母,生活贫苦,曾到造纸作坊学徒。1861年,投于崔济愚门下受教。及继任教主后,称海月神师,并遵教祖遗命避于太白山中。后辗转于庆尚、忠清、全罗三道之间,秘密传教。1880年,崔时亨集教祖之遗文,以《东经大全》之名刊行。到1883年,又增补再刊。因此,东学道之教义得以广泛传播,来投访者络绎不绝。此时,东学道的内部组织已渐完备,设教长、教授、都执、执纲、大正、中正六职。 虽然东学道在隐蔽中继续发展,但仍被政府视为厉禁,不容许其存在。1885年以后,忠清道观察使沈相薰对东学道徒屡加镇压。及至1892年,赵秉式任忠清道观察使,继续侦察崔时亨之行踪。当时,崔时亨潜居于忠清道报恩县,有道众建议:天主教布教之禁已经解除,而东学道反禁,实为本末倒置,请教主集合教徒,向观察使请愿,申教祖之冤,为之建祠,并严禁迫害东学道徒。是年12月20日,各地教众会于全罗道参礼郡,到者数千人,草拟陈情书,向全罗道观察使李宪植申述。李宪植在陈情书上批日:“勿再迷惑!”东学道众不服。25日,再上书李宪植,申述地方吏胥军校恣意没收东学党徒财物,以饱私囊,及其种种不法之举,并请求为先师雪冤。上书后,道众数千人留全州府不去。李宪植害怕道众暴动,于27日发布告示,禁止今后迫害东学道众。请愿道众归参礼郡后,以道祖之冤未能昭雪,议决再檄召八道道众向中央请愿。 1893年1月23日,崔时亨召集八道道众于忠清道报恩县,决定向中央呈递陈情书,陈述东学道教义及教祖之冤案。3月29日,以崔时亨门人朴光浩为疏首的40人,齐集景福宫光化门前,上疏于国王。疏称: 某等饮泣茹恨于兹三十年,先师之至冤至今尚未得伸。以是鸣冤锦营,呼吁定府,而淆世薄俗不辨底细,随而辄目之以邪学,被之党锢。以东学为名者,茫茫天地,无所归矣。盖东学云者,别无他意,但我先师居于东,学于东,以此名倡者,所以遏西来之学也。不意今日党锢之灰复燃,反助西教之左臂。悠悠苍天,此何人耶? 朝王以其上疏违制,不予接受,而下教旨曰:“尔等其各归家,各安其业,则依愿施行。”朴光浩等不得已而离京返回全罗道报恩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