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风雅颂——思明人物春秋记忆

风雅颂——思明人物春秋记忆

  • 字数: 21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戴嘉树,陈荣让,沈建阳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207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思明区是福建省厦门市所辖的一个区,是厦门市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厦门南端括厦门本岛南部及鼓浪屿,有着悠久的历史。本书主要从思明区的历史现代史中,选取了部分人物,用他们的名人名言和事迹作为参考,以家风、家训为主题,辅以小故事的写作方式集结成书,以此来展示和表现他们的精神品质、个人风采及这个区域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教书育人篇1
1.1桃李园的耕耘者——朱熹3
1.2倭寇未灭,何敢思鲈?——王步蟾8
1.3志传国语,坚守切音——卢戆章15
1.4文渊井巷桃李香——周殿熏21
1.5为体育事业奋斗终生——马约翰26
1.6文德相承,不藏人善——李禧31
1.7百年树人——杨景文36
1.8心似芷萱,志若松筠——周淑安40
1.9潜心医疗的音乐人——林俊卿44
第二章 立德修身篇51
2.1见竹思贤 高节清风——阮旻锡53
2.2爱字成痴——吕西村57
2.3“三傻”——吕罽61
2.4居安思乡野,时危念河山——施士洁64
2.5孝顺的状元郎——叶大年68
2.6出家,就是回家——记会泉法师71
2.7人民书法家——罗丹74
2.8潜心礼佛,醉心佛学——蔡吉堂79
第三章 重义奉献篇83
3.1举己之力,奉献大众——曾举荐85
3.2经商有道 兴办女校——黄廷元88
3.3救拔婢女 团结劳工——许春草92
3.4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97
3.5以身许世,有功于国——陈新政102
3.6真不二价 勤俭自立——卓全成105
3.7永葆仁义——何葆仁109
3.8济世救人的医者——刘惜芬113
第四章 为公从善篇117
4.1行走在乡间的仁医——谢宝三119
4.2为公为民,施仁布德——洪鸿儒122
4.3于己修其节,于人泽其福——林尔嘉127
4.4毁家纾难——周献瑞132
4.5心系祖国,至死未泯——庄希泉137
4.6篮球兴邦——林珠光142
4.7鼓浪屿的女儿,万婴的母亲——林巧稚147
第五章 廉洁奉公篇153
5.1两手清风——杨逢春155
5.2为官多年,始终为民——叶翼云158
5.3砥砺前行,实干兴邦——黄奕住161
5.4任侠尚义,革命一生——许卓然165
5.5食百姓俸禄,为百姓办事——方毅170
5.6“做官呀,就要学他”——黄长溪175
第六章 保家爱国篇181
6.1民族英雄——郑成功183
6.2戍边击敌,保家卫国——陈汶环188
6.3以身殉国,百身莫赎——许廷桂192
6.4可抵江南百万兵——陈化成196
6.5抗英名将,振威将军——陈胜元200
6.6投身革命,谍报英雄——张圣才204
6.7热血军人——林梦飞208
参考文献212
编后记223
摘要
     1.1桃李园的耕耘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学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朱熹一生做过闽、赣、浙、湘等地地方官,担任过四十天侍讲,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兴办书院,著书讲学,与弟子“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长达50余年。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七月,朱熹至同安,颇有政绩,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修建书院,授徒论道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至清代达到很好。书院与官学相对应,它由私人创立,选址一般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追求“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嚣“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校舍。尔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宋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但官学没有得到重视。这时,书院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 儒学大宗师朱熹在书院目前,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熹重视书院的建设,为天下读书人觅得安心读书之处。淳熙六年(1179)十月,朱熹寻得白鹿洞书院的废址。在他的竭力倡导下,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工作迅速展开。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不仅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请皇帝赐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为学之序、修身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以及学习原则。如朱熹提倡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曾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庆元元年(1195),已是65岁高龄的朱熹又在湖南创办了岳麓书院,讲学授徒,传播理学。《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进,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 朱熹还在武夷山地区修建了多所书院,在那里讲学著述,钻研学问。如建阳县寒泉坞的寒泉精舍,建阳云谷山的晦庵草堂,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建阳考亭的竹林精舍(今为考亭书院)等。在泉州、漳州等地,朱熹也一面清理政务,一面传播理学。 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七月,朱熹至同安,颇有政绩,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留有“铜鱼池”“文公书院”等遗址,同安民间至今仍有“朱熹过化八百年’’之说。朱熹也正是在这“同安五年”完成了他学说上“逃禅入儒”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朱子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朱熹以教育为先,兴文重教,大兴教育之风,并花大力气整顿县学和州学,扩大办学规模,亲自讲学与督察,以理学传授弟子、普及民间、开发民智,使当地百姓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民风民俗发生了极大变化,最终使这一“俗未知礼”之地被称为“海滨邹鲁”。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