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恩师王玉磬

恩师王玉磬

  • 字数: 2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陈春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06816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讲述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作者为王玉磬弟子、优秀的河北梆子艺术家陈春。在本书中,作者用质朴深沉的笔调描写了她的恩师——老一辈艺术家王玉磬的从艺经历、师友往来、技艺切磋、教学轶事等内容,展现了老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本书情感真挚,语言平实,生动地描绘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和动人往事,表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也对“王派”艺术成就和风格做了全面、精准的阐述,甚至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有详细记录。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讲述了王玉磬的从艺经历以及师友往来等,许多内容都是首次发布,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河北梆子的执着与深情,颇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陈春,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磬)派艺术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上编:恩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
1.苦难的童年003
2.六岁登台八岁唱红005
3.结缘小香水008
4.与新凤霞同台唱戏011
5.拜师银达子014
6.人生新起点018
7.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020
8.演《杀庙》一举成名022
9.《太白醉写》成为经典025
10.王派艺术日益成熟028
11.新编《苏武牧羊》喜获成功031
12.《五彩轿》享誉京津034
13.光荣入党037
14.《辕门斩子》拍成电影040
15.改革开放”换发第二春046
16.扛起承包团的大旗050
下编:感怀不尽忆恩师
1.人生如戏061
2.学演“杨六郎”067
3.恩师如慈母074
4.感悟“李太白”080
5.难忘为我启蒙的任丘老师086
6.排练《南北和·哭城》093
7.用河北梆子演唱毛主席诗词098
8.千锤百炼学《杀庙》102
9.血泪情缘老程婴109
10.情满舞台120
11.从《芦花》到《鞭打芦花》124
12.戏比天大130
13.《易水寒》与“梅花奖”135
14.恩师家在五大道142
15.恩师与阎建国146
16.恩师辞世,王派艺术源远流长152
17.饰演“汉光武”,《赤霄赋》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159
18.看河北梆子成了沧州人的年俗168
附录
1.王玉磬先生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175
2.和王玉磬谈《太白醉写》(李邦佐)183
3.王玉磬演唱艺术浅析(甄光俊)187
4.我对王玉磬艺术流派的认知(高继璞)190
5.王玉磬先生的琐事轶闻(王春槐)193
6.“小王玉磬”实至名归非溢美(甄光俊)197
7.王玉磬先生艺术活动大事记205
摘要
     1 苦难的童年 1923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的一户戏曲艺人家庭添丁增口,河北梆子名演员陈栋材的妻子刘氏,在这一天生下了双胞胎女儿。此前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老大陈书贤、老二陈志贤。这天所生两个女儿排行老三、老四,姐姐取名陈玉贤,妹妹取名陈国贤,乳名大双、二双。她们从小继承父业,长大后成了专业河北梆子演员。特别是老四陈国贤(即后来的恩师王玉磬),成长为河北梆子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 恩师的家乡位于白洋淀西岸的同口镇,这个镇子三面环水,旱路往西直通保定府,水路沿大清河直抵天津卫。同口镇是个水旱码头,曾经出过不少的名艺人,这个镇子是文化艺人的风水宝地,俗称“戏窝子”。陈栋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艺人,他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77),从小进入赫赫有名的饶阳迁民庄“崇庆班”坐科学演梆子,出科后在冀中、山东一带作艺,艺名“七阵风”,以扮演刀马旦远近闻名。他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特别是“翻、打、腾、扑”身轻如燕,武功技巧灵活似猿,几十年间誉满华北、东北各地,人送雅号“刀马亮”。 1927年的一天,“刀马亮”在农村野台子上表演《百草山》(别称《王大娘锔缸》),从三张桌子的高处“云里翻”翻下,因木板拼接的台面陈旧残破,他不慎将脚上绑的跷(行话称抹子)别在了木板缝隙里,造成腿骨断裂,再也无法登台演戏。戏班里的箱馆老许看到“刀马亮”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甚是可怜,便时常帮他凑钱买草药洗伤,买些粮米周济他的家人。“刀马亮”的伤养了半年多,刚有好转就找到班主要求演戏,得到的答复是“戏班不养老不养小更不养病残”,这使他伤心至极,带着一口闷气回家后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想到自己从艺以来的辛酸往事,回忆起在戏班的所历所见,不禁浑身颤抖,他把跟着自己受了大半辈子苦的老伴叫到床前,凄楚而严厉地嘱咐着:“我死了之后,就是穷死饿死也不准孩子们去学唱戏,要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买包药把闺女们毒死自己改嫁走吧。”老伴哭成了泪人,身怀绝技的梆子艺人“刀马亮”含恨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一岁,此时,老四陈国贤刚刚五岁,家中还有两个更为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 “刀马亮”死后,抛下六个张嘴等着吃喝的小姐妹,全靠母亲一人织席编篓赚点儿小钱艰难度日。当时,这一带许多穷苦人家都靠唱戏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许多好心人劝“刀马亮”的遗孀把女儿送去学戏,好歹找碗饭吃。但是,做妻子的牢记丈夫的临终遗言,日子再苦也不愿违背丈夫的意愿。 “刀马亮”的师弟王文炳,艺名“小白牡丹花”,以唱青衣为主兼演老生,他不但是个优秀梆子演员,也是擅长授徒的好老师。他看到师兄抛下的几个小姐妹面黄肌瘦、破衣烂衫,心疼得落下泪来,好说歹说劝师嫂,让他带孩子们出去学戏。陈师嫂哭得死去活来,生怕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可是眼前只有生死两条路,不学戏就得活活饿死,一狠心学了戏说不定能有条活路。万般无奈她只有同意让女儿们去学戏,临行嘱咐她们一定要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是“刀马亮”的闺女。就这样大姐陈淑贤(艺名小月英)承继父业学了梆子刀马旦;二姐陈志贤(艺名妙灵云,即后来的王玉钟)学演梆子花旦;不久,年仅六岁的恩师陈国贤和李生三姐陈玉贤,在师叔王文炳的提携下进了合作戏班,一个学老生(陈国贤),一个学青衣(陈玉贤),从此姐妹们开始了艰辛坎坷的演艺生涯。 2 六岁登台八岁唱红 恩师曾对我说过:“我从小就像个男孩儿似的特别淘,还非常爱玩儿那些男孩子爱干的事,像什么游泳啊、上树掏鸟啊,都是常玩的游戏。那个年代,很多女人都是幼年就要裹脚。记得一次,我的大妈把我喊过去让我坐在炕上,用一条长长的布条子在我脚上裹了又裹,好不容易把我的脚裹好,等她出去之后,不一会儿我跑到村子外河边的小船上,顺手把大妈给我裹脚的布条子拆下来扔得远远的,自己坐在船上把脚泡在水里开心地玩儿起来。回家后大妈看到我调皮的样子很是生气,我妈妈却说:嫂子,别再费心了,孩子们不愿意就算了。” 恩师和她的三姐六岁开始进入戏班练功学艺。她说:“为什么学的老生呢?我小时候就像男孩子那么个性格,所以老师就依从我的天性让我学老生。师叔王文炳带领我姐妹二人与戏班子四处流动作艺,边教戏边演出,在生活上对姐妹俩也百般照顾,而对我们学戏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旧时代的戏班,几天换一个台口(演出地点),风餐露宿,恩师姐妹俩跟随大人们受尽奔波之苦。有时散了夜场戏,戏班子会直接转到下一个演出地点,路途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有时遇到土匪,野地里看见蟒蛇、老鼠、刺猬、狐狸、黄鼠狼更是常有的事。半夜里,幼年的恩师小姐妹实在是太困了,被大人们抱上了马车,随着马蹄的嘚嘚声响,像听摇篮曲似的就睡了过去。那时,姐妹二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由师叔王文炳带着喊嗓子练声,一大碗加了盐的白开水喝下后,开始踢腿、下腰、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