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 为新观众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 为新观众"设计"自然

  • 字数: 4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作者: (加)伯纳德·莱特曼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087856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要想了解成千上万大众科学读物背后的故事,本书将是推荐阅读之作…… 它开创性地复原了女性科学作家的生活、兴趣和面临的障碍。 ——《科学》(Science) 为19世纪英国大众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莱特曼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对19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我们对维多利亚时期大众科学的理解。 ——《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内容简介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宗教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权威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进化论的传播和争议等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
作者简介
伯纳德·莱特曼 Bernard Lightman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副主席(2016—2017)、主席(2018—2019),国际科学史权威杂志Isis主编(2004—2014),著有《不可知论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gnosticism,1987)等,主编《语境中的维多利亚科学》(Victorian Science in Context,1997)和《科学史手册》(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2016)等。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学家、科学普及者与维多利亚科学
历史学家与英国科学图景
指称意味着什么
科学普及的编史学方法
布景:1840 年以前
世纪中叶的情景
出版业和新市场的革命
科普作家:他们的事业和叙事手法
第二章 后达尔文时代圣公会关于自然的神学
反对达尔文:莫里斯与“创世的作品”
无视达尔文:查尔斯·亚历山大·约翰斯
间接回应达尔文(1):托马斯·韦伯基督教式的谦逊
间接回应达尔文(2):修正自然神学
笼络达尔文:金斯利与自然神学的未来
更晚期的牧师科普作家:霍顿和亨斯洛
第三章 重新定义亲子写作传统
女性的科学写作:19 世纪的传统
以科学写作为职业
与出版商共事
读者定位
叙事手法中的文学尝试
“地球上的奇观和美景”
道德和社会导师
宗教导师:没有昆虫学家是无神论者
对权威的尊崇
抵制科学自然主义
第四章 科学表演者:伍德、佩珀与视觉奇观
约翰·伍德及其冒险尝试
让公众理解科学
将自然神学视觉化
约翰·佩珀与科学表演
幽灵表演
将理工学院写进作品
追忆科学表演者
第五章 进化论史诗的演变
戴维·佩奇:宇宙设计的进化论史诗
阿拉贝拉·巴克利:灵魂进化论
爱德华·克劳德:从气体到天才的进化
格兰特·艾伦:无处不在的进化论
艾伦、科学自然主义与出版界
敬重权威与巴特勒事件
第六章 科学期刊:《知识》杂志及其“指挥”理查德·普罗克特
高产作家和演说家的事业
宗教多元论和利用进化论
普罗克特与天体测量员
《知识》与《自然》杂志
指挥《知识》杂志
新尝试
第七章 科学家从事科普:赫胥黎和鲍尔作为普及者
“大众科学”仲裁者赫胥黎
19世纪 70年代早期
《自然地理学》
瞄准国际市场
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
罗伯特·鲍尔:科学自然主义者和演讲家
鲍尔的天空故事
确立科学家的科普角色
第八章 新格拉布街的科学写作
延续:吉本、布莱特温与女性的亲子写作
延续:哈钦森与牧师博物学家
呼应萨默维尔的综合性概述:博丁顿
为科学家写作:克拉克的天文学综合
结论 重绘图景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1875年,《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期刊上一篇文章尖锐地谴责了经常参加皇家学院(Royal Institution)科学讲座的“浮躁观众”。这位匿名作者将这些观众分为两类:一类是“任性或盲从潮流”凑热闹的人,满足于在科学上浅尝辄止;另一类人“怀着好看好和坚定的愿望”参加讲座,但因为“通识教育的缺乏,难以深入任何领域”。这位作者对科学讲座的观众评价很低,而观众对讲座内容的评价也没好到哪里去。《星期六评论》的这位评论者宣称,“就是为了迎合这些一无所知的科学追捧者,才发明了‘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尽管他承认“赶时髦和大众化会给真正的科学”带来一些好处,但就别指望科学中的硬知识能“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真正的科学”会带上“假面孔”“出现在公共场所”,以赢得“老百姓的惠顾”。科普演讲者在面对观众时常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去“美化知识”,强调独特、耸人听闻和离奇的现象,而不是具有更本质意义的内容。他们有着“强烈的矛盾倾向”,想方设法“让观众感到震惊”。演讲者为了讲清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常常借用“熟悉的物体和环境”,以期能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但结果反而让人不知所云。1 在这位作者看来,要“让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接近理解任何精深的科学主题”无疑是“徒劳的”,“除非他们接受了全面的通识教育”。向懵懂无知的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注定会失败,这只不过会造就两类讨厌的人:浅薄的跟风者和无能的演讲者。关于第一类,《星期六评论》并不认为“耸人听闻的科学”能推动时代的文化进步,附庸风雅的文学爱好者尚能容忍,但“科学上一知半解的跟风者则只会在闲聊中得意地卖弄赫胥黎和丁达尔讲座里的知识,为自己的断章取义而扬扬自得……不过是社会的害虫”。无能的演讲者则更糟糕,他们只会东施效颦,模仿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和约翰·丁达尔(1820—1893)戏剧化的演讲风格,却不具备他们的专业知识。“真正称职的老师在向轻浮、无知的受众讲授知识时,难免也造就了附庸风雅的”无能演讲者。在当前的形势下,“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能吸引到听众,就自以为有资格可以在便士读书会、2技工学社(Mechanics’ Institutes)等机构滔滔不绝地发表科学演讲。关于科学的末学陋识泛滥成灾,充斥这些公共场所”。这位评论者坚持道,引导“社会各阶层培养健康的科学兴趣”专享“正确的方式”是,让科学“呈现自己原本的模样,摒弃所有华而不实的鬼把戏,也不要制造‘轰动效应’去诱惑观众”,要让公众明白“追求科学真理是严肃的事业,而非儿戏”。3如果真像这位评论者说的这样,那就只有科学家4才能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他们应该不会向大众粗浅的理解水平妥协。那么,究竟是谁在向大众传播“耸人听闻的科学”?这位评论者并没有明说。这样的传播者众多,还是只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是否诚如这位评论者所言,对追求科学真理的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本书探讨的是 19 世纪下半叶向英国公众传播“耸人听闻的科学”的普及者们。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研究对象大部分不是科学实践者或科学家,而是职业作家或记者。这个群体相当庞大,我在书中讨论了30 多位这样的人物。诚然,我可以轻而易举囊括更多的人,但我决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优选产、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意思的一些人身上。在这个时期,他们为日益增长的大众读者群体承担起科学阐释者的角色。我并不试图费太多笔墨去分析科学的受众,而是更关注科学普及者们如何构想他们的受众,这种构想又如何影响其写作和演讲。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作品寓教于乐,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打造一种读者市场,要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就有必要使用一些“小把戏”。特别成功的普及者写出了最畅销的作品,这些书就像《物种起源》和当时其他重要的科学文本一样,有着极其广泛的读者群。这些科普作家大多认为,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并饱含宗教的奥义。他们重返自然神学传统,其作品将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神圣设计生动地展示给新的读者受众。他们之所以不可忽视,一是因为他们巨大的影响力,二是因为他们在更广泛意义上诠释了科学思想,却往往与精英科学家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想研究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如何理解科学,就不可能绕开他们。英国是最早经历通信革命5的国家之一,我将重点关注该国的情况,研究在这个国家针对广泛受众群体的科学写作和演讲的发展变化。 本书共有 8 章。我在第一章交代了背景,探讨了出版业的转变,以及它与科学世界的变化如何相互影响。我思考的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为什么科学被看得尤为重要,而且振奋人心——为何这个时期有时甚至被当成科学崇拜的时期?我讨论了 18 世纪晚期到 19 世纪上半叶科普传统的重要性,也分析了学界在研究维多利亚科学普及者时所采用的多种方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