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 字数: 14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梁思成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140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经典通俗读本,一本让年轻人都能读懂、爱读的关于中国古建的书。梁思成先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本书通过精心编排和挑选,让读者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有整体的印象和了解的同时,更能体味到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与美学,以及一个建筑大师,对于建筑美学、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与追寻。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代表作有《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
目录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建筑是什么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类型
中国体系的建筑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中国建筑师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致梅贻琦的信
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谈“博”而“精”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曲阜孔庙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的民族形式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
摘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9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