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 字数: 20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冯梦成 著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474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以政治嵌入为分析视角,从策略建构、制度安排、社会组织反应以及应用价值等四个方面对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建构。
作者简介
冯梦成,男,安徽金寨人,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市级课题2项,市党校系统课题5项。
目录
第一章引言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
(一)问题提出/1
(二)研究意义/3
二、文献综述/5
(一)国外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6
(二)国内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10
(三)研究不足及趋势述评/19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20
(一)理论视角/20
(二)研究方法/23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25
(一)概念界定/25
(二)研究内容/28
第二章浦东新区区情及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由来/32
一、两次历史机遇与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32
(一)浦东新区的区情/32
(二)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概况/33
二、浦东新区形成新模式的基础背景/37
(一)社会事业开发的繁重任务/37
(二)社会事业管理格局困境的突破/39
(三)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使命/40
(四)勇于创新的开发队伍/41
三、探索历程/43
(一)组建承接政府管理职能的“载体”(1993—1995)/43
(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1996—2000)/44
(三)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2001—2004)/47
(四)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环境(2005年至今)/51
小结浦东新区形成新模式的动力与条件/55
第三章利弊权衡: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策略建构/57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驱动因素/57
(一)快速城市化导致社会需求急剧增加/57
(二)地区间经济社会建设竞争的压力/61
(三)国家政策的宏观激励/63
(四)国外优选理念与实践的示范/67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69
(一)“小政府、大社会”体制运行困境/69
(二)重管理的国家微观制度与政策/75
(三)社会组织自身发育不良/78
三、利弊界定:政府权衡的关键因素/79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实际收益/80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潜在风险/80
四、策略建构:引导社会组织发展/83
(一)“引导”的涵意/83
(二)引导的策略/87
小结为何引导: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张力/90
第四章柔性运行: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制度安排/91
一、发展空间让渡:公共部门的改革/91
(一)理论基础与设想/92
(二)改革的实施路径/94
(三)改革的困境与问题/97
(四)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再改革的思路/99
二、政府资源支持: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构建/100
(一)何谓“新型”/100
(二)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101
(三)机制与载体/104
(四)政府资源选择性支持逻辑/108
三、社会系统支持:社会资源的动员/109
(一)社会资源的支持作用/109
(二)社会资源动员的手段/110
(三)社会资源动员的困境/114
(四)再完善的思考/119
四、柔性化管理:过程监管机制的建构/120
(一)登记管理体制的谨慎改革/121
(二)规范化评估的正面激励/125
(三)全面规范化建设的倡导/128
(四)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130
(五)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引领/133
小结嵌入:发挥党政资源的显性与隐性功能/136
第五章社会组织适应性反应: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同步效应/138
一、社会组织生存的新环境/138
(一)选择性的政府放权/138
(二)关键性公益资源的政府控制/140
(三)结社自由权的适度/143
(四)多元化的监管手段/146
二、社会组织内部运作的适应性反应/147
(一)迎合政府偏好的功能定位与类型选择/147
(二)符合政府期望的能力建设/149
三、社会组织外部运作的适应性反应/150
(一)获取政府的特殊信任/151
(二)顺应政府需求的变化/154
小结受嵌:社会组织的政治关联与功能失调/156
第六章政社合作治理:引导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应用价值/158
一、合作治理基础条件的实现/159
(一)合作信任基础的确立/159
(二)社会组织“质”与“量”的发展/161
二、合作治理共识的形成/163
(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退位”与社会组织“补位”/163
(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政府“掌舵”与社会组织“划桨”/164
(三)公共服务供给方案:政府决策与社会组织参与/165
三、合作治理实践的展开/166
(一)政府“单中心”供给公共服务格局的改革/166
(二)社会组织协调复杂利益矛盾优势的利用/168
(三)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探索/170
小结实践趋向:党政主导的参与式治理/172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174
一、模式何以可能: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174
(一)先整合后分化的现代化路径/175
(二)富有历史使命的全面领导的执政党/177
(三)靠前的社会转型/178
二、比较分析:模式的理论内涵/181
(一)时代背景与问题指向/181
(二)制度特色与发展路径/182
(三)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角色/183
(四)运行支点与结构关系/185
三、困境与问题:尚未定型的模式/186
(一)政府介入与组织自主性/186
(二)执政党外部进入与组织内部排斥/188
(三)组织化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189
(四)法外组织与法律规制/190
四、未来走向: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191
参考文献/19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