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

  • 字数: 168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马斯洛 著;王琳 译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891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字大行疏 排版疏阔 舒适的阅读体验★2、纸色柔和不伤眼 质量轻盈不压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54年到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经作者认真修订和扩展,汇成此书,是作者继成名作《动机与人格》之后进一步阐释其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著作。本书通过对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的探讨,展现了促进、保持并恢复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学之父”,美国有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融合了他的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目录
第一编 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初探 第二章 存在主义者可以带给心理学哪些启示? 第二编 成长与动机 第一章 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 第二章 防御和成长 第三章 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 第三编 成长和认知 第一章 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 第二章 强烈的同一性体验:高峰体验 第三章 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危险 第四章 抵抗被标签化 第五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第四编 价 值 第一章 心理学数据和人的价值 第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 第三章 超越环境的心理健康 第五编 未来的任务 第一章 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 附录一 我们的出版物和专题会议对个人心理学来说是合适的吗? 附录二 参考书目
摘要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初探 此时此刻,于心理学的地平线之上,一种关于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新概念正在崭露头角。它令我为之震颤,它拥有无限奇妙的可能性,它如此富有魅力,以至于我急不可耐地要将其公布于世。尽管它还未被检验证实,尚不能被称为可靠的科学。 它的基本假设如下: 1.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种基于人体生物结构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可以说是“自然的”、本质的、先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可改变的,至少在一般情况下会保持不变。 2.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内在本性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有人类普遍的共性。 3.人类可以科学地研究这种内在本性,并能够发现(注意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其究竟。 4.就我们目前所知,这种内在本性本质上并非一定是恶的;相反,它可能是中性的,或是极“善”的。而我们通常称之为“恶”的那些行为,其实往往是这种内在本性受挫后产生的间接反应。 5.既然这种内在本性并非是恶的,而是善的或是中性的,那么我们优选去激发、鼓励它,而非抑制它。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内在本性去生活,那我们将变得健康、成功、快乐。 6.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本性被否定、抑制,其必将变得病态。这种病态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不易察觉;可能当下就会出现,也可能过段时间才姗姗来迟。 7.这种内在本性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无法抗拒、确凿无疑。相反,它是脆弱的、娇嫩的、敏感的,极易被习惯、文化压力和错误的对待方式所影响。 8.虽然这种内在本性很脆弱,但是难以消失。正常人如此,就连病态的人也如此。虽然它被抑制了,但它始终潜伏、跃跃欲试,渴望得以体现。 9.不知为什么,必须经历惩罚、剥离、挫折、苦痛、悲剧后,以上结论才会浮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鉴于这些体验可以揭示、培养并施展我们的内在本性,我们应当对它们表示欢迎。 请注意,如果以上假设证实无误,我们将有望得到一种科学伦理,一种天然的价值体系,一个可以判断善恶对错的终极仲裁之所。我们对人类的自然倾向了解越多,越知道怎样才是善,怎样才能快乐,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尊重自己,怎样去爱,怎样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如此一来,未来可能出现的许多人格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这个物种中的一员,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的内里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研究“健康的”自我实现者,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除了当下这个时代,以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榜样和典范:圣人、英雄、绅士、骑士、神秘主义者。而我们的文化如今将这些榜样统统抛弃,所留存下来的是情绪稳定、无是无非的人,一种苍白无力又可疑的替代品。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将自我实现者视为本时代的榜样与典范。自我实现者的潜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内在本性也没有被扭曲、抑制或否定,而是得以自由展现。 为了自己,每个人都要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每当我们有悖于人类的美德,每当我们犯下违背本性的罪行,每当我们“作恶”,这些全都毫无例外地自动记录在我们的无意识中,使我们鄙视自己。卡伦·霍妮将这种无意识的认知和记忆行为称作“登记”,这个词非常贴切。如果我们做了羞耻的事,此事就会被“登记”在耻辱栏上;同样,如果我们做了正直、高尚或善良的事,此事就会被“登记”在荣誉栏上。最终,我们不是尊重、接受自我,就是蔑视自我,认为自己卑鄙无耻、令人生厌。二者必居其一。这种明知是错却依然为之的罪行,神学家曾用“丧失灵魂(accidie)”一词来指代。 这并不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矛盾,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增补。简单来说,弗洛伊德所论述的是心理学病态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要补充上它健康的一半,使其完整。这种健康的心理学有望使我们掌控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也许,这比解决“怎样才能不得病”这个问题更有成效。 我们该如何促进自由发展?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性别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才是最有利的?我们该为自我实现者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自我实现者又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病态的文化产生病态的人;健康的文化塑造健康的人。反过来也是一样:病态的个体会使所处文化愈发病态;健康的个体则会使所处文化更加健康。因此,造就健康的个体,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世界。换言之,鼓励个人发展更具可能性。相较而言,当外界条件不利时,治愈已有神经疾病的可能性则很小。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正直品质,相对容易;但治愈自己的强迫症,却难得多。 按照传统,人格问题往往被看作有害无益的麻烦事。挣扎、矛盾、愧疚、自责、焦虑、沮丧、受挫、紧张、羞耻、自罚、自卑、自贬,无一不会导致精神痛苦,妨碍行为效能,而且往往难以控制。 然而,以上症状在健康的人或是正在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人身上也难免会出现。假设你在本应感到愧疚的时候却无动于衷,试问这是否真的是好事?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