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心不止于这世界 季羡林读书与行走 季羡林逝世十周年全彩纪念版

我的心不止于这世界 季羡林读书与行走 季羡林逝世十周年全彩纪念版

  • 字数: 1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45125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的心不止于这世界:季羡林读书与行走》是季羡林的散文精华本。全书分为故园之恋、草木之思、书香之旅、造化之情、劝学之殷、无解之问六辑,完整收录《我的童年》《怀念母亲》《赋得较为的悔》《夹竹桃》《成功》《清塘荷韵》《幽径悲剧》《不完满才是人生》等五十余篇先生不同时期的经典散文和选入语文课本、中高考试卷的文章。从童年故事到母亲模糊的面影,从游历四方到笃志于学,写的是较为的悔,其实是较为的怀念。虽是草木山川、日常所感,却于寻常处见不凡,独具生活的妙趣与幽默。先生立志于清华,深造于德国,绽放于北大,读书和行走,他从未停歇;先生谈读书写作之法,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读者均可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路径。读书和行走,才能到达诗和远方,拓展生命的宽度。
目录
故园之恋
我的童年
寻梦
怀念母亲
我的小学和中学
我在北园山大附中的学习生活
赋得较为的悔
三个小女孩
一条老狗
老猫
月是故乡明

草木之思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二月兰
槐花
石榴花
神奇的丝瓜
美人松

书香之旅
清华梦忆
清塘荷韵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造化之情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登黄山记
大觉寺
山中逸趣
黄昏
听雨


劝学之殷
开卷有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我的书斋
写文章
丢书之痛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无解之问
八十述怀
生命冥想
不完满才是人生
缘分与命运
谦虚与虚伪
成功
论压力
三思而行
有为有不为
摘要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很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到。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很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很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很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优选的享受,很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很好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要打我。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疑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干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很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湫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一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在故乡只待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很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 “”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作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成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