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片初心能对月 农教先驱严家显

一片初心能对月 农教先驱严家显

  • 字数: 4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作者: 钟兆云,翁晶晶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76158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严家显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名的昆虫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家世显赫,接受的是完整的新式教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放弃有前途的法律而转学昆虫,跟随了本心志愿,又为此远渡重洋,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博士毕业回国后,正值抗战,辗转国立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最后在福建黄历创建省立福建农学院。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为中国农教事业奠定了基础。本书是有名传记作家钟兆云又一力作,他以作家的眼光、史家的笔触,生动勾勒了严家显不平凡的一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有名昆虫学家、教育家严家显的传记。严家显出身苏州木渎严氏望族,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他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复旦大学,并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手创建了省立福建农学院,培养了众多农业科技人才,为后来新中国的农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作者通过搜辑史料、走访人物、考察旧址,梳理出所有关于严家显的资料,加以组织剔选,勾勒了严家显一生的轨迹。包括其家世、求学、教育、学术、家庭等都有丰富的描述,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亲近的严家显。作者将自己沉浸于传主所在的时代背景中,体会人物在家国巨变中的所思所想,代传主发言,使传记在客观记述外更加生动,富于阅读趣味。
目录
楔   子 赤子初心,留痕岁月   / 1
第一章 诗礼簪缨之族   / 7
木渎严氏,吴门望族   / 8
从端园到羡园   / 12
木渎首富的家业   / 18
求学桃坞   / 25
前缘旧事   / 32
转入金陵大学昆虫系   / 36
富家公子勤工俭学   / 45
第二章 燕园春秋,发酵爱国种子   / 53
第三所教会大学不一般   / 54
九一八抗日救亡   / 59
第一只由中国人命名的“天牛”   / 65
第二把金钥匙   / 69
第三章 追风之马,长啸海外   / 73
解父忧,明断账本迷案   / 74
骐骥志千里,岂甘伏槽枥   / 81
逐梦明尼苏达大学   / 84
为中国申辩,我不是“傅满洲”   / 90
科研使命,劫后余生   / 97
中国博士勇赴国难   / 100 第四章 从珞珈山到广西“农都”   / 105
武汉大学的年轻教授   / 106
无心插柳结良缘   / 112
南国有佳人   / 117
共寻爱的“蜗牛”   / 121
珞珈山缘定终生   / 128
广西岁月,聚焦沙塘   / 134
在大后方营建“中国农都”   / 140
来自福建的召唤   / 146
第五章 黄历之恋   / 151
不辞辛苦入闽来   / 152
来自省主席和教育厅长的期待   / 157
翻开“黄历”这一页   / 167
办学“贪心有余”   / 173
补上开学典礼   / 181
农业教育目前的一次壮举   / 183
三位一体:研究、教学、推广   / 190
那些年,那些在黄历的学者   / 197
春风化雨时   / 199
“文事”“武行”尽展农学院风采   / 203
因材施教,女生风景   / 212
不因人废言,呼吁为农减赋税   / 215
迎来带爱远行的“蜗牛”   / 219
第六章 乐育之志   / 229
芳心一片许桃源   / 230
志存高远,“推重车上峻坡”   / 236
雪中送炭的“严子绚先生奖学金”   / 243
“夫学校犹家庭也”   / 247
为福建农业教育打开天地   / 252 喜得明珠   / 258
穿梭抗战进步文化   / 263
来自陪都重庆的聘书   / 274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282
第七章 诗与远方   / 287
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 288
院长“炎(严)帝”   / 293
校事家事碎影   / 298
在复旦校长章益和英国科学巨子李约瑟之间   / 303
复旦返沪前后   / 308
故园情难忘   / 315
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中仍坚持教育报国   / 320
动荡时仍不愿离开祖国   / 325
庐山村照进新阳光   / 333
服务和“应急”   / 337
光阴深处有绚烂   / 344
壮志未酬,让挚友和胞弟代行出征   / 353
最是离别伤心时   / 361
第八章 余音缭绕   / 369
长夜漫漫,不思量,自难忘   / 370
桃李有熟红两岸   / 384
跨越台湾海峡的师生深情   / 391
不负家国不负卿   / 403
永远的严院长   / 411
附录 严家显王祖寿生平年表   / 419
摘要
     木渎严氏,吴门望族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带些夸张地将苏州、杭州的美表露出来,引人向往。过去,文人雅士对苏杭曾有过太多的驻足凝立: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每一处隐隐现现的景,都遗留下深深浅浅的梦,流淌着熠熠滉滉的情愫,片片飞入真纯的心扉间。 在千年的印象传承中,相距上百千米的苏杭纠缠不清,其实同在一片苍茫大地,争也不需争,二者同属江南名区,几臻完美。江南好,所以忆江南。中国历史上,江南才子辈出,举不胜举,如妇孺皆知的“江南四大才子”。其实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这四才子,均出自苏州,目前也有“吴门四才子”之称。苏州别称吴,乃春秋吴国故地。但世人更喜称四才子为偌大“江南”所有,而非窄窄“吴门”。江南不仅有“才”,“财”气也旺得过人,柳永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元末明初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发家于江南,层层叠叠的金银连着喜怒哀乐,源源不断地汇流成河,渲染在周庄的欸乃声里,沉浸在史册的韵辙中。江南曾是厚实财富的象征。 江南不好作区别,但白居易到底对苏杭做了客观的评价。他在领略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气息后,沸腾的血液缓缓宁静了下来,悠悠赞颂道:“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相比其他一些常年干旱之地,苏州是鱼米之乡,人们至少很难有机会体验到饥饿,看到饿殍遍野的惨状。在温饱基本解决的情况下,“民富而庶”,应该是不难实现的。苏州很大,内有辖区很多。清代褚人获在其所著?坚瓠集?中,载有“吴评”一则:“吾苏辖一州七县,旧时评语曰:‘金太仓、银嘉定、铜常熟、铁崇明、豆腐吴江、叫化昆山、纸长洲、空心吴县’。言金银富厚,铜臭,铁刚,豆腐淡,叫化龌龊,纸薄,空心虚伪也。”这段评语,反映的其实是当时苏州一州七县官缺厚薄不一之状,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苏州七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那是苏州某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今天的我们,若要去比较哪个县最富有,可就俗套了。这里要谈的是既有“丽”,又有“富”,还有“文”的木渎古镇。那是我们的主人公严家显的诞生地。1906年8月26日(丙午年七月初七),朝野都在冷眼旁观清廷如何嚷嚷施行宪政、维持旧秩序时,木渎西街远近闻名的严家大院迎来了新生命:一名婴儿带着响亮的啼哭降临世间了。 趁着严氏这个第十八世孙连声啼哭,严家老少奔走相告时,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古朴幽静的木渎和这个有来由的严家以及他们不一般的院子。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香溪、胥江二道吴越名水穿镇而过,居民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丽”在于“秀绝冠江南”,时谓“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其“富”在于有不少出类拔萃的“第一”,如“吴中第一镇”、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山顶皇家花园”———馆娃宫,以及“红枫、清泉、怪石”三绝;其“文”在于它的文明与苏州城同龄,有2500多年历史,甚而有“先有木渎后有苏州城”之说,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私家园林十余处,享“园林之镇”美誉。如是独特格局,江南诸多古镇也稍逊风骚。 木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古镇,许多人听说过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娃宫、天平山的大名,却不知它们都在苏州木渎。木渎之名源来有自。据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得了美人西施之后,备为珍视,为了取悦她,曾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古代运输木材不似今天这般方便,没有大型的车与船,运输它们靠的只能是天然的河流,综合利用季节与天气因素,找个黄道吉日,将笨重的木材一一投入江河,让它们顺流而下,到了预期的日子再到预定的地点将之捞起。据说,当年木材源源而至,竟然堵塞住了山下的河渎,一时造出了“积木塞渎”的盛况,居于码头要塞的这个城镇由此得名木渎。后来,木渎便成为苏州通往太湖水运最重要的门户,明清两朝最是忙碌,真可谓繁华盛极。 就居家而论,木渎颇为舒适宜人。史载清代乾隆皇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六次,每次都不错过木渎,可谓一桩美谈。镇上老街纵横,干净整洁,山塘古街、下沙塘、古松街、中市街历经沧桑,往日烟云却未凉凉流逝,依然令人醺然沉醉,车水马龙在此也不稍嫌喧嚷,实为今人访古的好去处。在这里,随处可见风月之美、花木之胜、小桥之巧、流水之婉、百姓之悠。人在街上行走之时,亦是品谈风雅之时。 步入山塘古街,从“虹桥晚照”的方向直走一段,有西街与之交错。从西街108号,沿青石板慢慢往下走,可寻到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屋,此乃严家老宅。老宅年久失修,后又借予某公司开辟为古文物展览场所,再后来该场所搬迁,遗留下来的各式杂物凌乱无序,但我们透过重重尘埃,依然可以瞥见宅子当年的辉煌。老宅是江南典型的灰瓦白墙,远远便可望见一道古朴精致的正门,由花岗岩砌建,上面刻有吉祥图案的浮雕,辅以花朵缠枝纹,美观别致,门头正中间有“万商迎利”的字样。石门旁的两扇红色木门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