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张香山记史忆人

张香山记史忆人

  • 字数: 36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张香山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60386
  • 版次: 1
  • 页数: 34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我国有名国际活动家和资深日本问题专家张香山生前各个时期的文稿46篇。全书分为四大篇章:“东瀛留学”篇、“投笔从戎”篇、“往事漫记”篇和“缅怀故人”篇。各篇章之间既有时空上的区别,又有内容上的联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记史忆人的真实感悟。
作者从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生活,到1937年归国加入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历任王稼祥同志政治秘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和外交部顾问等职……
在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忠实记录。其中,既有对周恩来、、、王稼样等领导人的回忆与感佩,也有对古井喜实、冈崎嘉平太、茅诚司、宇都宫德马等日本友人的记叙与缅怀。
阅读本书,仿佛跟随作者重新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直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
作者简介
张香山(1914―2009),浙江宁波人。曾就读于天津中日学院、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从青年时代起,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追求真理,参加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国际活动,特别是日本问题研究和对日工作,是中国有名的日本问题专家。
1932年任天津左联书记,1933年赴日留学,参加东京“左联”,从事左翼文化运动。1937年回国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敌工部副部长、太行军区敌工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联络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处副处长、晋西北中共中央外事组土改工作团负责人、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副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王稼祥同志政治秘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顾问,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外交部顾问,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出版过十余种文集、单行本和译著等。
目录
东瀛留学
岁暮的武藏野
有坟墓的寺院
樱花
房总之夏杂拾
箱根之旅
离别
一个失去祖国的人
在东海道车上
踏上故国的海岸
筑波山行
拘留所追记
逐字逐句地硬译
朝夕与文学相处――我在东京的青春时代
投笔从戎
战斗着的日子
同日军俘虏在一起
敌人文件和书信中的冀南“扫荡”战
突围记
太行战场迎接伟大胜利
我看见了人民的战争
邯郸漫步
外国记者看延安
往事漫记
失书记
我的日本文化观
一叠樱花照片
寻访故居

访郭沫若日本千叶故居
灯下可亲的秋冬之夜
夜宿春帆楼
我与“岩波文库”――为日本“岩波文库”创刊六十周年而作
病倒旅途仍梦绕枯野
关于翻译日本和歌、俳句的刍荛之言
冲绳行
关于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的原委
缅怀故人
周恩来总理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饮水思源――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周年
印象与回想
同志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随行杂感――记同志访日
记刘伯承将军
一个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忆王稼祥同志
伤逝――悼念有吉女士、伊藤先生和园田先生
知识分子的楷模――悼念茅诚司先生
具有真知灼见的古井喜实先生
略谈冈崎嘉平太先生
缅怀宇都宫德马先生
编后记
摘要
    岁暮的武藏野
     在异国的岁暮里,我染上了怀乡病。故国纵然没有令我眷恋不已的亲人和事物,但那种能引起自己耽于思念它的力量,总是深潜在奥秘的心里。怀乡病是这般缥缈而缠绵,要比除夕晚上,孤独者凭栏听着从远处寺院传来的钟声所要却除的百零八种烦恼,更为缠绵而恼人。
     眼下只有日夕相接触的武藏野的美,近于诗趣的素朴之美,能缓和我的怀乡病。
     辽阔的武藏野,到处是片片的丛林,多摩川和它的碧清的支流,缓缓地流过原野。袍树林早已落尽金色的叶子,林间小溪,迂回地流着,有的盖满了枯叶,似像断了水,干涸了。到处是枯了的荒草,随风摇曳,看不到一颗珍奇的花朵。这边那边的丛林尽头,就是疏疏落落的村庄,村庄的这一头,又是丛林。木造小屋的房顶上葺着杉皮和茅草。村旁的稻田早已割尽,阡陌上的肥料缸上和披着黑衣的稻草人上面,停着几只黑色的乌鸦。它们正在揶揄已不成形的稻草人呢。
     二三只倦于歌唱的云雀,在空中飘飘然地俯瞰着地上的景物,越过丛林,掠过丘岗,突然在村旁的一座荒凉的寺院后面的墓场上落下来,停歇在暗绿色的墓碑上,墓前有一株结着血红的珠儿似的果实的矮树。有坟墓的寺院是寂寞的,但却成为我常常散步的场所。
     在日中的时候,原野上,这里那里忽然开出红绿的花朵,原来是采集野菜和苜蓿的村里的女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而又褴褛的衣裳,在田野里走动着。她们以惊异的眼瞳,显示着探索的神气,在发掘自己的食粮,稚气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凝结在一起。有的村子后面,围着丛竹。快过年了,几个村人正弯着腰在砍伐竹子,准备卖给市内,用作新年大门前的装饰品。新砍掉的竹子,留下白色的根节,点缀在枯草之间。看到村人为生活而忙碌的景象,使我这个漫步着的异国人,不禁羞愧自己的慵懒。
     深冬的天空,分外澄清,尤其是在清晨,推开纸窗,仰望树梢上的冬空,凝然似固体,向天投石,嘎然作响,音波不像春波那样缓缓地向着四周扩散,而宛如簇箭钻天。原野一片沉寂,远远地在村子小巷里,豆腐贩子吹出的小喇叭声,像中国塞外的短笛声一样,清脆而凄凉。
     没有烟霭,没有云彩,高耸在武藏野原野和树林上的富士山,像一把张开的倒置的扇子,顶上戴着白冠,君临于群山之上。这很好上终年不化的皓皓白雪,集中了富士山的所有魅力。它象征着崇高、皎洁,并像千万把利箭所发出的那种冷光,使瞻仰者寒彻周身。
     “群山沉于一片苍茫的夜色的天空中,唯富士之巅,仍隐藏在黄昏中。”这是田山花袋歌咏冬天黑夜来临前的武藏野的景色。他把远在西边的富士和武藏野联结起来,用夜色衬托出富士山顶的白色,使人臆测富士山顶好像仍留在黄昏中。
     带着想象的情绪,遥看渺渺茫茫中的一些美的形象是富于诗意的。好像在浓雾的街灯下,看那梳着岛田式大头的艺妓的姿态,既是浮世绘,也是诗。
     武藏野是同许许多多诗和歌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它还同一些令人神驰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武藏野的古战场,则又漂漾着历史的熏香。然而对我来说,它的素朴是最有魅惑力的,尤其是描绘这种朴素的诗、歌和文章,就具有更大魅惑力。当深夜把双脚放进脚炉上的被子下,伏卧在草席上,听着木板窗外彻夜呼啸于武藏野森林中的风声,耽读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日记》,简直使人忘掉了时间,转瞬间天已拂晓了。
     岁暮时节,只等待大雪的降临了。那时武藏野一片白色,富士山也是通身素妆,当风声停息,只有屋檐冰柱在日光下渐渐融去,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时,武藏野就显得分外静寂。
     冬天的武藏野,并不萧瑟、荒凉,而是更加朴素,它同历史、爱情故事、诗和歌交织在一起,更能慰藉近岁暮而流亡于异国的人。
     (1935年1月1日《申报?自由谈》)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