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地行走 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跟踪访谈录

大地行走 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跟踪访谈录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黎小锋,贾恺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510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知名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张献民作序,参与访谈者包括当代中国颇具活跃度的纪录片导演,如季丹、丛峰、杜海滨、范俭、顾桃、黄文海、邱炯炯、张同道、郭熙志、刘德东、周洪波、杨弋枢、舒浩仑、雷建军、潘志琪等。* 适合影视专业纪录片方向师生、纪录片从业者以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当代中国知名纪录片导演的访谈,涉及纪录片的基本方法、创作伦理、价值评判、跨界可能性、未来趋向等纪录片制作者、爱好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访谈持续多年,反复补充,不断扩展,不期然间,体现出导演本人的观念发展脉络和人生变化轨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部访谈录似一部长期跟踪的纸上纪录片。与此同时,本书也针对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创作方式、身份认同、美学取向、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中国纪录片人往往是有着一定忧患意识、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具备良好的文化品位与艺术素养。因此,在访谈和调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思想碰撞、灵光闪现的奇妙瞬间——在本书中,这样的瞬间可谓俯拾皆是。
作者简介
黎小锋,2007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3年访学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现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纪录片创作》等书籍。2010以来,担任海上影展暨论坛策划、主持。作为导演/摄影的纪录片《游神考》《昨日狂想曲》《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等曾在山形纪录片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哥本哈根纪录片节等诸多海外海内影展入围、获奖。贾恺, 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7—2018年访学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现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出版有《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译著)、《纪录的乌托邦》(专著)等著作。作为联合导演/剪辑,与黎小锋合作的纪录片先后在数十个海内外影展入围、获奖,在NHK、SMG等电视频道播放,并被芝加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术机构收藏。
目录
上部 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跟踪访谈
丛峰访谈:“贫乏电影”并不贫血
杜海滨访谈:美学、伦理与技术前景
范俭访谈:我只完成电影层面的表达
顾桃访谈:本能、敏感和直觉,就是你自己的表达
郭熙志访谈:影像书写,从“直接电影”“私影像”到“自然主义”纪录片
黄文海访谈:对直觉的把握,对存在的观照
季丹访谈:回到电影最本源的地方
刘德东访谈:游荡在长江流域的影像诗人
雷建军访谈:身份的跨界与转型
潘志琪访谈:把握好拍摄者与被摄者的距离关系
邱炯炯访谈:在纪录片中投射自己的人格
舒浩仑访谈:创作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审视
杨弋枢访谈:将一切统一于我的内心
张同道访谈:我愿意每部片子都找到最符合它的方法论
周洪波访谈:让自己和所拍摄的空间产生一种情感认同
黎小锋访谈:我的窗口向不可预知性敞开
下部 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调查报告
第一节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生态报告
第二节 当代中国纪录片人价值认同问题
附录:关于当下中国纪录片与纪录片人的问卷调查
后记:一切都从文体的焦虑开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