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别塔上

巴别塔上

  • 字数: 2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黑马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35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的遭遇可以有多奇特,才最终写出那精妙的作品?而一个翻译家,需要怎样的技巧与沉淀,才能将原作的意蕴尽可能忠实、完美地传达出来?《巴别塔上》这本书谈到了赵萝蕤、张友松、郑克鲁、柳鸣九、蓝英年等有名翻译家,谈到了《名利场》《日瓦戈医生》《一九八四》《英国病人》等众多译著经典,用一个专业翻译的亲身经历与见闻,畅谈书与人的另一种故事。
内容简介
《巴别塔上》是劳伦斯作品资深译者、有名翻译家黑马的随笔集。黑马不仅记录了他成为专业译者的人生历程,更是以时而严谨深沉,时而幽默洒脱的笔调,点评译作,品味经典,畅谈译著经典背后的精彩故事与翻译甘苦,道出与前辈、同侪之间的交往,挖掘翻译界、出版界的趣闻逸事,展开一代文学名家的书缘传奇。
作者简介
黑马,本名毕冰宾(1960-),翻译家、作家。译有劳伦斯作品多种,包括《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散文》、《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劳伦斯的绘画世界》和《劳伦斯传》等,部分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出版有《劳伦斯文集》10卷。学术著作为《劳伦斯叙论集》。散文集有《心灵的故乡》、《挥霍感伤》、《情系英伦》和《写在水上的诺贝尔》等。
目录
巴别塔上
003 译诗的形美之难
009 “书信里赤裸的灵魂”
015 劳伦斯诗歌的“差异化”价值
022 翻译,从厨房餐桌说起
027 “To译”or“Not to译”
032 关于译协
035 我们这些不可救药的笔耕农
039 说说笔耕农们的“高潮”
042 我爱пере……
054 《四世同堂》乘着英语的翅膀回家
066 “扮演”老舍回译《四世同堂》
072 我替老舍说北京话
083 胡絜青《热血东流》
089 那段苦读萨克雷的日子
092 我的劳伦斯图书馆
097 钩沉与改变
102 “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
114 读英国,看英国
117 云淡天高话当年
121 时隔21年的倾听
125 傅惟慈《心中的大佛》
129 漓江春潮涌九州
135 为了心灵的绿色
138 蓝英年题签《日瓦戈医生》
147 长路奉献给远方
152 一心为象胥
157 致1977的文青
161 我们小说里永远的大学
165 我的1977与课本
179 1978年开始“呆”在书中
184 民国报纸里的直鲁豫大学(河北大学)
189 故乡起大城时
193 我仍在阅读中成长
书人书事
203 冯至故乡考
206 大儒齐如山
211 同乡先贤苏叔阳
220 被埋没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229 学徒期遇上冯亦代
232 郑克鲁的道路
236 我们都相信来日方长,但是……
240 我们的小徐和徐老走了
249 刘凯芳与他那代精英
252 回望力量
255 劳伦斯与福斯特
261 山水中,一个女人的童话王国
266 她让我想起劳伦斯的画
273 一部被电影“拯救”的小说
279 曼布克奖:从布克到曼布克
284 阅读推广可以成为行为艺术
289 童话与现实中的世界读书日
293 万变不离其宗的版权
300 想起香港的书店
303 签名本的各种境遇
306 藏书的人的书遗嘱
308 私家史写作
311 名人日记与俗人日记
314 《混在北京》混回北京
319 打死我我也抗不过生活
323 天马行空 十年一剑
330 燕子衔泥买书记
335 故乡书写的底色
342 一本较为珍藏的杂志
345 “回到诺丁汉”
349 后 记

摘要
     译诗的形美之难 都说诗歌是文学王冠上最亮的珍珠,璀璨、华美,阳春白雪,自不待言。而说到翻译,诗歌当属最难侍弄者,也是因为它的这种珍珠品质,所谓“皎皎者易污”。百年来的诗歌翻译,从早期的古典诗歌开始就百花齐放,也争议不断,随着时间的过滤,我们已经发现了前人追求真理的苦心,甚至觉得很是可歌可泣,但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最终得出的结论似乎无比虚无:“还是读原文好。”但是巴别塔的困境依然阻碍着人类的交流,因此歌德也无奈地说:“无论翻译有多少不足之处,它仍然不失为世界上各项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于是诗歌翻译就真的如同一场又一场西西弗斯式的苦行。但置身于苦行中的人们,又似乎其乐无穷地探索着,心无旁骛。 早期的翻译家们只在乎诗歌翻译的意美而忽略了原诗的形式,为了创造自己所理解的原文的意美,采取了各种中国格律诗和宋词的笔法。如郭沫若先生用绝句翻译雪莱《致云雀》,原来的: Higher still and higher From the earth thou springest 就变成了: 高飞复高飞 汝自地飞上 只看中文自然音、形、意三美齐全,但用现在的眼光要求就感到不太如人意了。还有最典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即商籁体),多少大儒巨擘进行过前赴后继的努力,最终仍旧莫衷一是。那种五步抑扬格自然起伏的英文诗,在英文里按照十个音节一行排列,但刻意用十个单音汉字去对应,其努力的效果却显得牵强附会。家喻户晓的“Shall I comparethee to a summer's day?”翻译成“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或“我可以将你比作夏日吗?”音节都凑足了,但似乎都没有诗意。有有名的诗人呕心沥血,发明了“发音单位”代替发音音节的翻译方法,将这一句翻译为“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这样似乎读起来自然流畅了一些,但仍然是有些无奈,读者只能各取所需。至于哪个更接近莎士比亚的诗意则无从谈起,大家谈的,还是莎翁的思想和浪漫情怀,而不是诗美。 到了现代诗歌翻译,尤其是现代派诗歌,因为多是自由体,似乎没了格律和韵脚的羁绊,果然翻译起来更加“自由”,翻译者自由想象与发挥的空间更大,以至于不少读者把现代诗理解为分行的散文,难以真正理解原诗作者的匠心。大多数诗歌评论或解读也都是关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脱离原文无法探讨其音美与形美,其意美也就难免离题万里甚至歧义丛生。而在英语专业内部研究诗歌,都是研究原文,又难以在更广泛的读者群里获得认知和共鸣,从而造成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接近在“鸡同鸭讲”的割裂局面。当我们用中文讨论《荒原》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这其实成了问题。那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王小波的文学启迪与师承,竟然是外国诗歌!他在《我的师承》里坦诚相告,他读了《青铜骑士》的两种译文,查良铮的译文征服了他:“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认为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而另一位译者的译文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小波认为这是二人转的调子,高下立判。他认为中国优秀的诗人翻译家“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当然这里小波谈的还是译文的感觉。这一切也只有查良铮的译文完美地与原文对应才更有意义。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