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历代强国梦

中国历代强国梦

  • 字数: 3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郑彭年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536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7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阐述了中国先民文明的发展,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秦始皇(嬴政)的大一统,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发展,三国归晋后对于长江流域的开发,法显、玄奘、义净通过陆、海丝路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大唐盛世,封建体制下的变法与革新,李鸿章推行的洋务运动等,详细记述了中国各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强我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彰显了国人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郑彭年,中国浙江桐乡人,1933年生。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著作及译作共二十余种。
目录
第一章中国先民的开荒梦
1.中国原始居民
2.旧石器时代原始居民的文化(前180万年——前1万年)
3.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的文化(前1万年——前3500年)
4.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第二章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梦
1.时代背景:王权衰落与诸侯争霸
2.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学术从官学向私学转换
4.学术思想的繁荣
第三章秦始皇的皇帝梦
1.秦国的崛起
2.秦灭六国
3.秦帝国成立
4.天下统一的各项措施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6.徐福东渡与科学技术东渐
7.秦始皇暴政与秦二世重祸
8.秦始皇之死
……
摘要
     1.中国原始居民 据学者推论,蒙古人种可能是北京猿人的嫡系子孙。但他们生养滋息的地区不是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而是在广漠的蒙古大内海周围。从地质上考察,今天的蒙古沙漠和陕北产盐区曾是太古时代的热带大内海,气候适宜,森林茂密,鱼类兽群丰富。足以养活一个较大的原始人族群,给他们提供了分途发展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内蒙古沿边的怀来、怀仁、绥德、靖边、榆林、左云、归德堡及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等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如象、马、牛、鹿、披毛犀等,全是代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的热带动物,与“猿成人”的历史年代相当,给蒙古起源说的推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至于蒙古人种从内海分途发展的情况,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大致可以探索出其移动方向。最早向东南移动的一支,约在五六十万年前居住在今河北平原,留下了周口店遗址,后持续发展,演化为渤海系统的商族黑陶文化。其次为向西南移动的一支,约在二十万年前居住在今鄂尔多斯草原,留下了河套遗址,再经持续发展,演化为陕甘系统的夏族彩陶文化。再次为向北移动的一支,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约在二万年前居住在今东北北部,留下了扎赉诺尔、顾乡屯遗址.形成了独立发展的东夷系统文化。其后又分一支,从该地向西南移动,约六千年前,居住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留下了赤峰、林西遗址.发展为后来的北狄系统文化。此外还有从夏族分歧转化的西羌文化。以上种种大小血系,统由蒙古人种一脉派生出来,构成中国人种的主要成分,成为今日很多民族的直接祖先。如羌人为回族的祖先.狄人为蒙古族的祖先,夷人为满族的祖先。特别是夏商两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就不断接触、斗争和融合,逐步演进为汉人。 中华民族另一个主要成分是马来人种(又称南太平洋系人种)。它的骨骼构造和文化遗存.与蒙古人种有显著的差异,或许是爪哇猿人的嫡系子孙.约在旧石器时代由南太平洋向中国迁移。它的一支从越缅边境跨人云南,深入四川的广汉,形成今日苗、彝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另一支沿东京湾海岸,进入闽广沿海一带,前锋直抵中国台湾、琉球和日本,形成今日黎、瑶、高山、百越等少数民族的祖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都有其光荣的历史传统和自己特殊的贡献,尤其是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大家担负了休戚与共的命运。这条民族纽带越来越紧,绝不容许分割。 2.旧石器时代原始居民的文化(前180万年——前1万年)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和分期 所谓旧石器时代.就是人类以打制的粗糙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首先是能够制造石器,其次是发明火并懂得使用火和管理火。旧石器时代文化,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文化相当于直立人(化石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沂源人等)创造的,中期文化相当于早期智人(化石有大荔人、长阳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创造的,晚期文化相当于晚期智人(化石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创造的。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物质文化发展,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有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如北京周口店出现骨器,辽宁海城小孤山有带鼻的骨针.但基本特征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虽然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活动范围有限,但文化还是传播到远方,朝鲜和日本的旧石器文化曾受到了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人类迁移过去。 (2)生活生产状况——从采集到狩猎 巢居、造火、狩猎是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三大阶段,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人的出现及其流行的传说,正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生产的真实反映。尽管今天考古学发达,毕竟地下资料有限,我们还得把传说和古籍提升为资料。其中不少描述得朴素生动,简直是原始生活的写照。《韩非子·五蠹》说:“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似尚未脱离树上生活。《庄子‘盗跖》说:“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表述人类已一半转人地面生活。《墨子·辞过》说:“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是人类从巢居到穴居生活的写照。该书又说,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可证明人类基本上过着采集生活(朴树种子和植物槐根为食料来源),衣皮肉食不过是偶然的事。 继有巢氏之后出现了燧人氏,《世本》明说:“造火者燧人。”从考古学上证明,旧石器文化中期人类已能造火(摩擦生火)。因而人类在燧人氏时代已进入以食鱼为主的渔猎生活。古籍中还有燧人氏教民以渔,伏羲氏教民以猎的记录,说明进入伏羲氏时代人们创造了投枪和弓箭,还创造了原始衣着、独木舟、地上房屋,同时学会了在任何一种气候下生活,分布到所有可居住的地方去。成为世界上专享的主人。 (3)婚姻状况——从族内婚到族外婚 从许多记载和传说可以明白,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婚姻上确实是杂交。“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兽处群居,未有夫妇匹配之合”。这些就是当初血亲杂交时期的情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