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字数: 3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作者: 张梅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54116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作者张梅副教授全新力作 本书由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侨联顾问乔卫,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原会长郭世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三位先生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梅副教授积数年之功以心血凝成的著作,受访者为海内外有名华侨华人研究学者和华侨华人精英人士,访谈文稿共4编21篇,其中若干篇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并被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澎湃新闻网、中国侨网等转载。该书涉及面广,可读性强,内容涉及华侨华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等,表现出明确的问题意识与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读来令人倍感兴趣,深有共鸣,为读者更加全面、清醒地认识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南洋华侨”史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
世界历史大框架下的海外华侨华人
——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东亚史学科建设问题鼎谈
——与滨下武志、张建华、陈奉林三位教授对话
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原会长郭世宝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朝鲜半岛华侨的历史贡献
——访韩国国立仁川大学李正熙教授
国际移民视野中的华侨华人研究
——访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教授
第二部分 海外华商与世界经济状况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访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女士
改革开放洪流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访威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李学海先生
唐人街族裔经济的社会学考察与研究
——访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太中心主任、亚美研究学系首任系主任周敏教授
华商餐饮经济在英国的发展
——访英国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主任张志楷副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对欧洲华商产生深层次影响
——访欧洲华商联合会会长、欧洲华商商学院执行院长戴小璋先生
乡绅自治与世界华商区域差异
——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
第三部分 海外侨胞与中华文化认同
要根除西方社会歧视华裔的土壤
——访加拿大百人会创会会长、华文媒体评论家丁果先生
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问题
——访新英格兰华人历史学会副会长杜荣佳教授
海外侨胞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访美国大费城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任美清女士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认同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曾少聪先生
第四部分 海外侨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华侨华人在新时代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访中国侨联原副主席、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卫先生
紧扣世界大变局中华侨华人角色的变化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
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博士
华侨华人有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访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会长、澳大利亚川渝科技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曾毅博士
未来全球治理的图景取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
——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
后记
摘要
     一、缘起:“南洋华侨”命运的选择 张梅:王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作为华侨华人和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大师,您多年来一直关注华侨华人和中国问题,出版了很多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反响。能否请您谈谈,最初是怎样的机缘,触发了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兴趣? 王赓武:我其实本来不是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我学的是历史,所关心的基本上也是历史问题。但是因为我生长在南洋——出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长在马来西亚(Malaysia),读书也是在那个地方,工作也是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Va in Singapore)。正好我去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整个东南亚的局面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巨变——从殖民地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过去那种“南洋华侨”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所有在东南亚的华侨都要有所选择:你到底是要回中国去,还是要留在这些南洋国家? 这和殖民地时期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殖民地的华侨无所谓国籍问题,因为你入不了英法或荷兰国籍,所以大家还是中国人。之所以称之为“华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国籍。但是“二战”之后,殖民地变成了新兴的民族国家,那么它就要求这些海外过来的人,不管是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都要有所选择——是留在本地帮助当地的国民,还是要维持你的侨民身份,当时大部分华侨都要考虑自己如何选择。有的国家会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有的国家就要你立刻作出选择。 当时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涉及几百万人,几乎每一个华侨家庭,都要考虑去留。部分华侨自愿入了籍,因为有家人的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有些华侨被人家赶走了,因为你根本留不下,当地不要你。当时有各种理由,例如说你身份不对,或者用其他的说辞把你赶走。所以有些华侨是没有选择的。但选择回国的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华侨的财产、工作、生活习惯都已经本地化了。在那种情况之下,我到马来亚大学去工作,就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该如何解决才好。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我们“二战”以前的观念,都视南洋华侨为中国人,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的,我开始注意到不那么简单。事实上,各地华侨大不相同,不仅不同殖民地的华侨情况不同、环境不同,而且他们的生存经验也很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当然大部分人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可是广西等地的也有。但就是从中国来的人,如果他们待了两三代或者三四代以后,他们之间又变得不相同了。例如广东人到越南、到马来西亚,过了一两代之后,就有不少差异,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家乡的人,风俗习惯、语言,甚至教育背景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一点也使得我对华侨华人问题特别有兴趣。 二、“南洋华侨”生存策略探究 张梅:如您所言,由于当时身处东南亚严峻的生存环境,了解到华侨家庭所遭遇到的选择问题,以及您本人的华侨身份,让您对华侨华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深入研究,您发现了什么? P5-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