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梵高 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

梵高 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森晓炅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718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关于梵高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但哪一本能把他的画作、书信、事件准确对位到每一个月,让你陪着他一起创作、一起狂喜、一起哭泣呢? 本书作者森晓炅自2018年3月开播音频节目《大师故事烩》,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2019年,森晓炅决定重写梵高,尽可能真实还原这位苦难艺术家。大量书信和传记作品、数不尽的艺术史名作、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这位落魄传奇的画家和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伴随了作者将近1000个日夜。梵高一生颠沛流离,在20多个地方生活过,本书聚焦他短暂生命中的两个重要时期——巴黎、阿尔——从1886年2月28日到1889年5月8日。这三年中,梵高经历了转折和觉醒,走上了艺术之路。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希望梵高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力量,也希望《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是这样一本书。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荷兰传奇画家梵高于1886年2月至1889年5月的故事,聚焦了梵高艺术生涯的两个重要时期:巴黎和阿尔时期。作者参考了大量资料,如梵高与弟弟提奥、妹妹威廉·敏娜、画家贝尔纳的书信,以及梵高的多部传记等,仿佛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回到桀骜不驯的保罗·高更、古道热肠的唐吉老爹、长期资助老哥的好兄弟提奥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书中穿插介绍了大量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讲述了梵高《向日葵》《黄房子》等画作的创作过程,探究了梵高神秘的割耳事件,还原了梵高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
全书文字流畅,图片丰富,除配有梵高等画家的艺术作品图片外,还配有一定的历史图片,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艺术氛围,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梵高。
作者简介
森晓炅,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广告导演专业。早年从事短片剪辑工作,是中国首批影视数码剪辑师和电视频道包装行业从业者,作品多次荣获国内专业奖项。曾创办美术培训学校,致力于非应试美术教育20年之久。 2018年3月开始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自制脱口秀《大师故事烩》,面向大众讲述梵高、高更的艺术人生和文艺复兴的光辉岁月。该节目融艺术、历史和个人成长为一体,史实相近、结构严谨、声情并茂、悬念迭起。该节目一经播出大受欢迎,2021年4月,《大师故事烩》播放量已突破300万次。
目录
巴黎时期 1866年2月28日——1888年2月19日
第一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印象派火爆大洋两岸
第二章 文森特的宿世情缘——苦人儿成长记
第三章 往事并不如烟——山坡上的向日葵
第四章 疗愈之花———被折断的向日葵
第五章 因为爱情———铃鼓咖啡馆的老板娘
第六章 巴黎朋友圈———来自同学的画像
第七章 教父与偶像的启示——画室的实验和那些花儿
第八章 高手相助——点彩塞纳河
第九章 老友记——唐吉老爹
第十章 日本之缘——匠人精神,武士之心
第十一章 幻灭中的困兽——巴黎的自画像
阿尔时期 1888年2月20日——1889年5月8日
第十二章 “疯子”的传说——百岁老人的记忆
第十三章 故乡的桥——朗卢桥的前世今生
第十四章 看见地中海——圣玛丽海滩的渔船
第十五章 烈日下的永恒——麦田里的播种者
第十六章 大地上的太阳——燃烧吧,向日葵!
第十七章 夜的罪与美——两个咖啡馆
第十八章 家,梦想——黄房子与卧室
第十九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高更来了
第二十章 割耳之谜——画作中的秘密
第二十一章 病人、好人、亲人——割耳后的画像
第二十二章 打到梵高——请愿书和小人
第二十三章 别了,阿尔——1889年春的画作
后记:梵高,一直在我面前
摘要
     第一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印象派火爆大洋两岸 1886年2月28日,梵高来到了巴黎。当时他即将33岁。 虽说大师一生穷困潦倒、生不逢时,但是在这个时候来巴黎却是来对了:若是他早生个三五十年,要么根本不会来,要么即便来了也不会搞艺术。 巴黎现在是全球的时尚之都、艺术之都、浪漫之都和花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世界之都——1935年被“欧洲最后一位文人”、犹太学者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称为“19世纪的首都”。 一个城市能成为“世纪之都”,起码得在文化艺术和城市规划方面拿得出手。巴黎在这些方面实质性的建设和发展是从19世纪下半叶拿破仑三世(1808-1873)时期开始的,包括举世闻名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也是在这个时期才竣工。尤其是卢浮宫——拿破仑三世堪称它的“历史记录大投资人”,几年中新建的比之前六个半世纪还要多。巴黎圣母院倒没有新建什么——主要是修缮,因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严重破坏:从1789年到1848年,法国就一直在革命……其实当时整个西方世界都是这样,所以英国有名历史学家、左翼近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把这段时间称为“革命的年代”。 但是,革命的成本是巨大的。到19世纪40年代,首都巴黎已经被弄得破烂不堪,加上适逢“工业1.0”时代末期:低端工厂遍地开花,打工大军汹涌而至,整个城市人满为患,那个年代也没有环保意识——工业污水、垃圾、马粪、人粪都往河里倒……如此不堪的环境和生活,再配合当时的全国形势:从1845年开始的粮食歉收引发了物价飞涨和工人下岗,抢粮暴动在全国此起彼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丐帮”……本着“肚子饿要吃饭”的伟大目标,首都人民再燃热血,挺身而战——仅1848年上半年就有两次: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无产阶级求解放当然是正义的,但一座千年古都总被“革”来“革”去,肯定越来越稀巴烂。恰好此时,一位“二代”出现了…… 1848年12月,“战神”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1852年,路易总统称帝为“拿破仑三世”。为复兴先帝伟业,拿破仑三世对巴黎做了两个大动作:巴黎大改造和巴黎世博会。此二举绝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前者——大约20年的市政工程,全面奠定了现代巴黎的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后者——1867年巴黎世博会,使这个全新的千年帝都以“世界之都”和“艺术之都”的双重身份闪亮登场。 但是平心而论,当时的巴黎被称为“全球艺术之都”其实是有点心虚的。因为不管是1867年还是之后的十几年里,巴黎乃至法国以及整个欧洲艺术圈一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震动大西洋对面——少了西半球,怎么能说全球呢?而1886年,终于出了件大事。这件事就如惊雷一般震动大洋两岸,使巴黎——“全球艺术之都”的身份实至名归……这颗惊雷,就是印象派。 1886年4月10日,“巴黎印象派画家油画和粉彩画展”在纽约开幕,约300幅作品跨越大西洋,流光溢彩,惊艳美利坚,克劳德·莫奈(1840-1926)一下在美国人民心中成了大师……12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啊!印象派——墙里开花墙外香,不是猛龙不过江……终于火了! 其实,真正的“猛龙”应该是那位把画带过去的人:时年55岁的法国大画商,保罗·杜兰-鲁埃(1831-1922)。 现在说起“印象派之父”,有人说是库尔贝,有人说是马奈,还有人说是莫奈的老师、“天空之王”欧仁·布丹——其实这要分怎么看:从专业和学术层面上看,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但若是从推广的角度来看,杜兰-鲁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之父”。此人一生经手的印象派画作超过12000幅,到1886年与印象派的合作已长达15年之久。杜兰-鲁埃堪称“西方现代艺术经纪人之祖”,他是印象派市场地位最重要的。 不然你画得再好,谁知道? 还记得当年那个画展吗? 1874年4月15日,“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巴黎的卡皮西纳大街35号开幕。当时这个展览震惊朝野,遭到巴黎官民的一致抵制。一个记者这样调侃现场的一幅画:“印象?刚抹上浆糊的墙纸都比这精美得多!” 这幅画就是莫奈最重要的代表作《日出·印象》。 那个记者名叫路易·勒鲁瓦。当时他还说:“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四分之三,用黄色涂饰其余部分,再随意画上一些红色和蓝色的斑点,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印象派由此得名,也由此真的开始了艰难的“旭日初升”。 对于一帮热血沸腾的文艺青年来讲,弄出个噱头或者制造一个话题新闻并不难,难的是真的一腔热血洒在那里——而且是可持续性的。因为作为艺术家首先要对抗的还不是偏见,而是贫穷。拿印象派里财运优选的莫奈来说:在19世纪70年代,他的一幅油画均价也就在200法郎左右(大力度优惠的时候卖到过二三十法郎一幅)。贫穷,有些时候是艺术的营养,但更多的时候是艺术家的杀手。1879年,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汤希尔因长期营养不良和没钱看病死于盆腔癌,年仅32岁。她是莫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