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艺鎏金

德艺鎏金

  • 字数: 33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
  • 作者: 马玉萍 口述;蒋培玲 整理
  • 出版日期: 2015-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153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河南坠子在北京发展的近百年中,逐渐从当初的河南土调演变成北京曲艺舞台上的重要曲种,并经几代坠子艺人的努力,在马玉萍这里发展成为具有“京派”风格的坠子。她本人也成为当今全国河南坠子界认可的、很好的河南坠子演员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坠子被列入靠前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玉萍是如何从一名年轻的老艺人成长为当今很好的河南坠子演员、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呢?首先,这得益于她自幼卖艺求生经历形成的职业操守——保证不糊弄观众。其次,在艺术上她有开阔的视野,且用心学习、善于吸收、不断地追求。在继承前人演唱特点的基础上,在坚持河南坠子艺术本体特征不变的前提下,不停地求新、求变,创造出人们称为“马派”坠子的“京派”坠子。
好的艺术是一定会受到赞美的。在北京,河南观众视坠子为河南之乡音;在台湾,台湾观众视坠子为大陆之乡音;在欧洲,华人视坠子为中国之乡音。这就是马老师的“京派”河南坠子所展示的魅力。
康伟主编的这本《德艺鎏金(马玉萍的坠子人生)》还有关于他们夫妻的为人,他们在艺术传承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徒弟,他们的家事等,就请读者仔细翻阅、慢慢品味本书吧!
作者简介
蒋培玲,农民日报社记者。
马玉萍,1936年出生,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曾连续担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名誉副。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壹 天赋异禀 艰辛学艺路
第一节 幼年被卖学艺
第二节 师父慧眼识珠
第三节 第一次登台
第四节 辗转京津唐
第五节 情义春花园
贰 进曲艺团 迈上新起点
第一节 “姚马”黄金搭档
第二节 全国河南坠子座谈会
第三节 《借髢髢》登上《人民文学》
第四节 说新唱新
第五节 一专多能
第六节 为周演出
叁 再创辉煌更上一层楼
第一节 失败的“曲艺革命”
第二节 《十个鸡子儿》开新篇
第三节 《常青指路》撞车
第四节 《考石匠》“昙花一现”
第五节 《纯美的心灵》变节奏
第六节 艺术绝不将就
第七节 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
第八节 两次专辑录制
第九节 个人专场展风采
第十节 《借髢髢》独挑大梁
第十一节 政协20年点滴
肆 传播曲艺、海内存知己
第一节 老舍茶馆演出
第二节 曲艺进校园
第三节 鼓曲培训班
第四节 “天桥杯”邀请赛
第五节 两次赴台展风采
第六节 西欧三国作交流
第七节 不计报酬
伍 风雨同舟 培养接班人
第一节 妇唱夫随
第二节 舍弃舞台去教学
第三节 培养新“姚马”
第四节 寻找弦师
第五节 收徒传艺
陆 改革出新创马派坠子
第一节 河南坠子《哭黛玉》
第二节 河南坠子在北京
第三节 马派坠子
附录
附录一 话说马玉萍
一、河南坠子最靓马玉萍
二、我眼中的马老师
三、鲜为人知的马玉萍
四、一篇作业
五、我所了解的马玉萍
六、令人敬佩的马老师
七、我的恩师
八、我的妈妈
附录二 艺术大事记
附录三 代表作品选
一、走马荐诸葛
二、韩英见娘
三、常青指路
四、十个鸡予儿
五、穆桂英指路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