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过年 中国农村的40个春节

过年 中国农村的40个春节

  • 字数: 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李锦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83287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讲述农村悲欢离合。40年,200多个故事,200多个镜头,写就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史记”。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农村1978-2018年这40年间的巨大变化。书中收录了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拍摄的多幅照片,其中很多在中国新闻摄影评比中曾获得奖项。这些有着独特视角的照片和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起居,展现了中国农村40年来在经济体制、社会生态、乡村面貌、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广大民众带来的红利。
目录
第一章低谷(1978前后)
向2000年进军/2
“忠”心感谢华主席/4
为什么春节不放假/6
金镶边的大寨田/8
等待救济粮/10
上河工能吃到白馍/12
饿昏了的老妇救会员/14
搬块石头回家当凳子使/16
第8口井又没水/18
什么时候能喝饱水/20
与羊挤在一间屋内/22
养儿不如养鸡/24
年关/26
衣不遮体的90岁老太太/28
当了20多年光棍的村干部/31
奶奶家过年只有地瓜干/33
恢复祭祖/35
延续香火的男人们/38
有哥瘫在地,妹妹不肯嫁/40
推碾/42
下棋/44
俭朴的集体婚礼/46
沂蒙老棉袄/48
军帽的天下/50
仍在“破四旧”/53
老祖宗留下的根/55
摄影者说:是贫穷与饥饿,对改革做了广泛的动员/57
第二章转折(1979—1984)
第一天看电视/60
评工记分开始了,又结束了/62
女劳力也能拿十工分了/64
山东第一个“包产到户”村庄/66
三中全会后第一个骡马市/70
最早是“包干到人”/72
家里有一头牛就好了/74
最后的知青/76
富农也当上队长了/79
生死搏斗/81
“队长,我们还想开会”/85
农村有了活气/87
一身新衣婆媳情/89
最早普及的是挂钟/91
三十年不舞的龙灯/93
沙到家的故事/96
新队长“就职演说”/98
逃荒户把粮囤盖在屋心里/100
俺老婆子咋能捏着
“大团结”哩/102
“包”字引起的风波/105
万元户出现了!/108
天大的喜事——农家买铁牛/111
送子参军/113
商河鞭炮的欢呼/115
农村出现储蓄热/117
108个光棍汉/119
三代女人/121
布匹多得叫人眼花/123
往城里寄邮包/125
看戏吃油饼/127
电影在农村绝迹之前/129
小岗农民的回忆/131
白集村农民吼出“市场经济”第一声/133
“王三万”家的经济与政治/137
自行车的新闻/139
“发大财呀”/143
农民用上计算器/145
“俺靠卖鸡蛋赚钱”/147
做大饼的粮食专业户/149
西关村117户通电话/151
35年后的相见/153
鼓子秧歌的狂欢/155
摄影者说:到深水中“抓活鱼”,抢“第一个浪头新闻”/158
第三章温饱(1985—1996)
送年礼/162
大吉大利年年有余/164
理发过年/166
妇女们开始烫发了/168
看看这白馍/170
新教室/172
优选的好处是自由了/174
歇着哩/176
父子相传/178
妈妈,儿子回来了/180
回到母亲的炕边/182
打工者离乡/184
牟平宁海农民春节大游行/186
乡镇企业的创造者们/192
筹划过年/194
高跷/196
接大学生到家中过除夕/198
朱新礼家的春节/200
闺女在村头显美/202
沂蒙母亲/204
一年干了310个义务工/206
选村长/208
走上了“官道”/210
寿光大棚菜上市/212
爆米花/214
“他是万元户”/216
供销社“变脸”/218
交流/220
赶年集是种文化/222
除夕支部会/225
看福/227
省长炸藕盒/229
“拴老婆的橛子”/231
民工潮来了/233
站着回家/235
挡不住的回家路/237
“承包合同,还算不算数”/239
百万元户建“小区”/240
“兴福现象”研讨会/242
俺孙子的大名叫“排房”/244
春节,为农户送星/246
葫芦集市/248
全村人的团聚/250
再回来过年/252
被贩卖妇女回家/254
边城戒毒所内/256
边境线上的马帮/259
90号桩边碑上的晚会/261
在森林里过年/263
摄影者说:“山东出典型”,我是农村典型的调查者/265
第四章发展(1997—2008)
喜马拉雅山的新年/268
寒冬里的温泉浴/270
经幡城/273
康巴盛会/276
藏家看肉/278
生吃牛肉/280
喇嘛的盛装/282
长明灯/284
酒与歌中的新年/286
磕长头/288
赛马/290
一身藏装30万/292
春耕大典/294
民工扫尘/296
帮农民过“科技年”/298
超市进村/300
生物养猪热/302
汽车进了大门/304
等打工的人回来/306
一个乡的市场/308
孝子/310
让爹娘享受“好日子”/312
一个村庄的标语/314
信息入村巷/316
党员直选“一把手”/318
路宽了/321
打捞最后“一网金”/323
录音机伴东巴舞/324
摩梭人/326
老八路回家过年/328
皇粮国税不再交了/331
短信拜年/333
安全地位的上升/335
包水饺过团圆年/337
守岁/339
新年新理想/341
自家照片上了年历/343
家庭知识竞赛抢答/345
走娘家的摩托车/347
奥运之年的农民冠军/349
乡村婚礼/351
不忘灾区/353
农协秘书长/355
山村的“非典”风波/357
纳西是女人的世界/359
独轮车闹婆婆/362
春节船船挂新旗/365
摄影者说:世纪初农村调查,内参被批示37篇/367
第五章小康(2009—2018)
过年不回家的黔西人/370
孩子们说,还想读书/373
大山里来的佤族人/375
风雨桥上的新年/378
侗族的“外嘿”/380
火塘旁的春节/384
鼓楼是侗族的心脏/385
侗族万人抢花炮/387
闹春牛/390
百人的送亲客/392
“饭养身,歌养心”/394
男女交际在“多耶”/397
侗族“寨老”与“款约”/400
从山东逃荒来广西的山顶人/402
女人背出来的梯田/404
天下第一长发村/407
给城里人的“特供”/409
风雪千里归家路/411
家庭“足球热”/414
美丽乡村的灯会/416
祖宗留下的“绿色银行”/418
无人机进入寻常百姓家/420
“还是生两个好”/422
大学生回乡创办“玉单公社”/423
一带一路上的联欢/426
老党员的新挂历/429
基诺族巴坡村的旅游脱贫/431
哈尼族嘎汤帕节/433
乌蒙山脱贫的最后冲刺/435
红土地的“网红”烟杆老人/438
空了北京城,挤了村庄/440
四十年发钱头一回/442
“现在是给的钱”/445
第一个脱贫的梁士仓/447
车子、房子和黄货/449
龙顶山上的智享单车/451
四川打工老乡的巧遇/453
大年三十的要债人/455
回家过年“刷脸”进站/457
路桥的大妈选良种/459
斗门老街博物馆/461
老街老巷里的老人/463
农村的“孔子传道图”/465
宋朝皇族后裔的春节/467
乡村老年活动中心/469
唐家湾镇的家乡宴/471
限盐:一日三勺不超标/473
过上给的好日子/475
看看俺家的大窗户/477
孩子们都到城里买房了/480
微信支付风靡全国农村/482
摄影者说:2018年春节跑了四个省/48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