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周克芹纪念研究文集

周克芹纪念研究文集

  • 字数: 2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四川省作家协会 编选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446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30万字的文集共收录文章44篇,分为“听克芹”“忆克芹”“论克芹”三部分:“听克芹”收录了周克芹的部分创作谈,“忆克芹”收入了周克芹生前好友和文坛同仁的部分回忆录,“论克芹”选录了靠前评论界的相关评论文章。
内容简介
2016年10月27日是四川有名小说家周克芹诞辰八十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文学创作新时期代表作家,四川省作协组织编写了这本纪念文集。以三个部分:听克芹、忆克芹、论克芹收录了周克芹创作谈、有关周克芹的回忆录、周克芹文学评论等四十余篇文章,另加周克芹大事记附录。从这些文章的表达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创作生涯很好时期生命戛然而止的作家短暂的一生和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贡献,以及家乡人民和读者对他的怀念。
作者简介
邹瑾,男,汉族,1964年12月生,四川宣汉人,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省雅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目录
第一辑听克芹
文学与农村题材
坚持深入群众的斗争生活
在《讲话》指引下前进
答《文谭》记者问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之初
说“竭”
深情地领受人民的鞭策——在“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大会上的发言
八十年代农村题材展望
感受·表达——农村题材创作琐议
关于如何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通信
“创作自由”二题
袖手于前,疾书于后——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
一点感想
丙寅说文
“双百”方针与文学批评
写在菊花时节——改革文学漫笔
面对乡土的文学
题外之谈
再论深入生活的重要性
创作终究得从头做起——答评论家邓仪中问
第二辑忆克芹
悼周克芹同志
怀念克芹
我哭克芹
苦笑沉没
周克芹在生命的最后岁月
死者长已矣——怀念克芹
一本书与一个人
高地
暮春拜谒周克芹
把写作视为生命的人
矮纸千行写克芹
第三辑论克芹
人生的道路——评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反映农村生活长篇创作的新收获
探索农村新人的心灵美——评周克芹近年来的短篇创作
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对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思考——评周克芹的《桔香,桔香》
谱写农村变革的“人心史”——评周克芹的中篇新作《果园的主人》
评周克芹的创作道路
周克芹创作的里程碑——读长篇小说《秋之惑》
迷醉在伟大文学氛围中——周克芹创作思想艺术溯“流”
命运透视与雁式场序——许秀云形象的叙述学分析
对一种小说观念与书写方式的检讨——重读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附录)
周克芹自传
周克芹简谱
编后记
摘要
    我们大家都在说:生活丰富复杂、多彩多姿、五光十色……然而,一经写进我们的作品里来,生活的色彩就被“过滤”得单一了,生活的复杂程度也被“简化”得纯而又纯了。就题材问题来讲,农村这个天地里宽广得很,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领域可以写,而我们常常像有意要挤热闹似的凑在一起,难怪有人要发出“文学这条窄窄的小道”的慨叹。其实,生活有多宽广,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就有多宽广,绝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前,是“一大二公”,从生产到生活都由上级“统筹安排”,思想被禁锢着,连风俗习惯也都要“规格化”。举目四顾,那时的日子是多么沉闷、多么寂寞。然而,却也并不单调。你深入到干部们开会的会场里,你钻进低矮的农家茅屋里,你和老奶奶蹲在灶台边,你和老大爷坐在田埂上,你跟青年人一起踩水车,你看妇女们吵架,你看壮年的汉子们在街上卖柴,你看姑娘们神色怅然地从供销社的柜台前走过……哪怕是在那样的年月里,农村的生活依然在流动着,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材料”可供写作。那么,责任制以后呢?别的不说,单是农民从事的生产“行当”就比以前多得多了,半数以上的农民从田里走出来,走向工厂,走向作坊,走向城镇,走向商品市场,他们离开他们的家园,离开那属于他们的晨雾、夕阳和袅袅炊烟,告别父母妻儿,出门在外,远走他乡,而被他们留下的土地呢?却一年比一年经营得更好……仅就农民生产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生活环境的扩大这一点,已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天地。今天的日子连着昨天的历史,昨天的挣扎与阵痛,是怎样潜生改革的要求;而今天的日子更孕育着明天和未来的时光,历史又是怎样向前迈步的?在历史的“交接处”,有许多的题材有待我们去注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