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京东西城/蒲以勉作品

北京东西城/蒲以勉作品

  • 字数: 29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蒲以勉
  • 出版日期: 2016-02-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9393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百年来的升沉衍变。作者以家族中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视角、心态和口气,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将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与事娓娓道来,刻画出了每个人的性格、作为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从中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某些大事件和社会背景,蕴含着较为丰厚的历史内涵。给人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沧桑感。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东城篇和西城篇两大部分,书中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旧社会的大家庭,充分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各种气息,叙述了祖父神气活现的样子,以及角色转化的分明——在曾祖母面前的恭顺、在孩子们面前的威严,这能够使人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伦理秩序的神韵。文中只是根据自己记忆的程度,自然而然地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过分渲染,只是简单地回忆自己亲人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事件。
作者简介
蒲以勉,中国舞蹈协会会员,有名的舞蹈理论家,曾任《舞蹈》杂志主编、编审,主编过《吴晓邦文集》《吴晓邦谈舞蹈》等。
目录
东城篇
旧王府
“东城”之主
孩子银行
所有人的老祖母
祸起萧墙外
东城的春节
属蛇的祖母
酒人大姑爷
阿叔的神秘邻居
我爱康叔
专注的小叔
爱情价更高
圆梦与梦园
西城篇
这个家不一样

爹的真正爱人
外公家事
我的娘
民以食为天
老耶稣
时尚男人
各色女子
苦乐同行
秃头时代(上)
秃头时代(下)
共产党人
围城
崭新的一切
大姐出阁
美女参军
变奏
浮来的云
云密天低
生死三日
吉祥如意
摘要
    旧王府
     大人说要带我去东城祖父家,我的心先乱蹦一阵,怀着兴奋、期待和一些不安。
     可惜当时我才四岁,不晓“百感交集”这成语,不然我又多了次“妙语惊人”的机会。
     未人小学的我,一度痴迷成语,特羡慕哥哥姐姐能说出语句短而意思深刻的话来,显得颇有学问。于是我极力模仿,由此惹出不少笑话:大姐指我是“害群之马”,我竞不明其意地学舌为“虎群吃马”;二姐告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依祖父家院落格局琢磨成“上有佛堂,下有厨房”。不懂就藏着掖着呗,我还爱臭显摆,乘许多家人在场之机,亮出我的“成语”企图收获一番效果。家人也不负我的苦心,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大笑“捧场”,再后非父亲出面才能止住他们的笑声,挽回我的面子。
     父亲对我偏爱家人皆知,他示爱的方式特别,把我的小手攥在他绵厚的手心里,然后捏得我越疼,表示他的爱越深。
     我们称父亲为爹,六兄妹中我最小,样子长得比年龄更小,矮矮的个子,小肉滚似的身体成天和大人们的大腿为伍,常与女人旗袍开衩露出的丰腴部分擦肩,不免担心等我长成大女人,是否难逃长出这样大腿的命运。如果是那样,我宁愿不长大,永远担着“小布丢儿”的诨号。
     北京人称布袋木偶为小布丢,管街头支摊演木偶戏的卖艺人叫“耍布丢丢的”。因我身材五短人又好动,家人赐了我个“小布丢儿”的绰号。当初觉得挺顺耳,直到我在家门口看了场“布丢戏”《猪八戒背媳妇》,那媳妇样子其丑无比,从此谁再喊“小布丢儿”,我全以爱答不理回敬。
     家里来了位客人,见我穿着橙黄色的小棉袍,头戴红色毛线帽,肉球似的在人堆儿里混跑,他笑着拦住我:“我说,小公鸡你匣点跑,跑陕了小心摔跤。瞧,鸡冠子跑歪啦,来,我给你正正。”他帮我正帽子时,看得出,他以为我是个男孩子。
     为琢磨“小公鸡”仨字,我跑到厕所的镜子前照了个够,模样确实神气,立马爱上这个新绰号,并在晚饭桌上宣布,以后不准再叫我“小布丢儿”,要改“小公鸡”。
     宣布时我先朝左望了爹一眼,望得到他的支持,再向右瞥了下长我一岁的小姐姐,提示她注意我的话。
     正埋头吃饭的一桌人听了我的话,又中魔似的笑了起来,实在出乎意料,有失我的面子。幸亏爹把我抱在他腿上,抿住笑对大家讲:“好,好,小公鸡这名字的确不错,大家以后就改口,明天到东城我再告诉那边的人。”我们管祖父家简称“东城”,爹家叫“西城”。
     爹说话时,手握在他掌心、头紧贴他胸前的我,满足得只剩下了傻笑。 上幼稚园之前,我很少有走出家门的机会,到东城祖父家,多少对我有褒奖意味,闹得我心里不踏实。照顾我生活的安安,为我穿戴忙活一阵之后,我娘抱着小姐姐,安安抱着我坐上汽车,由西城的家出发顺着长安街向东驶去。
     当汽车掠过长安街边的柳树、槐树、行人、车辆以及对我具有神圣感的西单和东单两座牌楼时,我的眼睛滑溜溜的。车开到东单大转盘拐弯处,我的心又浮飘飘的。司机小姜知道我喜欢汽车拐弯人往外甩的感觉,他有时故意多兜两圈儿,嘴里还念叨:“再来一圈!再来它一圈!”那时间我认为自己是最快乐的小孩儿。过了转盘向北行不多远,车拐进一条胡同到了祖父家。
     上汽车前,我已盘算好,到祖父家第一件事是独自迈进那道半尺多高的大门坎儿,别再让小姐姐笑话我腿短。她说我连小鸟都不如,鸟能飞进去,可我非得大人抱不成。
     一下车后我即从安安胳膊里挣了出来,双手提落着夹袍儿的前摆,大步冲上祖父家大门口儿的高台阶,略斜两眼左右的石狮,抬头望望钉着一排排铜钉的绛红色大门,还有门上一对长在怪兽嘴里的门环。随着“格楞楞楞”的沉重声音,大门打开了半扇,一堵灰色的大影壁拦在眼前。我顾不上别人,全神贯注、义无反顾地开始对付那该死的门坎儿,深吸一口气,使劲抬高腿,连爬带迈地进了祖父家。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祖父家,这里房大院深,到处硬硬冷冷的,祖父祖母住的北屋地板上还有好几个洞,优选的能伸进我三个手指,总觉得手指在里边没准儿能掏出什么宝贝。
     “地板下的蛇和耗子正饿呢,小心你的手指头被吃掉。”小姐姐吓唬我说。
     “东城”这边的家人,把院子分成外院、里院、后院和花园。院子都大而空旷,厚重的青砖灰瓦散发着冰冷,宽宽的屋廊上每根柱子都透出负重的压抑。到了晚上,院中每堵墙、每扇门甚至每棵树的后面,会闪动非人非物的影子。我看到的这些影子是吓我的还是保护我的说不清。逢到此时,我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的一只看我想看的,闭的那只用来应付我不想看的。
     别看东城的家又大又旧,据说它是清代一位王爷住过的王府,民国之后王爷家的人跑了,这宅院归了国家辖属在海关名下。王府原有九个院子,海关将前面五个院子租给了教会,后边四个租给祖父。
     祖父民国初年在北京警察厅任了个官不大权不小的职,他一生的财富不及他的威严受人瞩目,冷峻明亮的双眼,闪得我不敢直视,似乎与院中的青砖灰瓦非常搭配;闪得我心神不安,不安得我回“西城”后做噩梦。
     上学时老师要我们用“不可一世”这句成语造句,我曾写道:我的祖父经常用不可一世的目光望着我。
     我娘看了先忍不住笑,然后突变厉色:“句子造错了,怎么能这么形容你祖父,要叫他知道了非气得抡拐棍儿不可。”命我重新造。娘又若有所思地说:“你祖父这辈子不容易,将来你们这辈儿人未必有他这等出息。”娘说这话时背着身,虽看不见她的表情,但能听出话音里透些伤感。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