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礼群学术自传

魏礼群学术自传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作者: 魏礼群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54676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中的一册,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围绕作者的学术生涯和工作经历、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在助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学术生涯的感悟和思考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魏礼群,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以及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和政策的工作,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2009年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目录
壹 学术生涯和工作经历/1
一 求学时代:寒窗苦读,励志自强/3
二 林海10年:经受历练,夯实根基/8
三 国家计委16年:学业并进,奋发拼搏/14
四 中南海15年:知行合一,服务高层/28
五 国家行政学院:发挥优势,开创新局/38
六 退而不休:寄情智库,“学术金秋”/46
贰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8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83
二 中国基本国情研究/88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92
四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113
五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研究/135
六 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研究/138
七 社会发展研究/157
八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研究/176
九 新型智库建设研究/201
十 其他方面的重大研究/214
叁 助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21
一  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应用经济组组长(召集人)/222
二  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226
三 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学学科建设/229
四  主持编写《中国社会治理通论》和组织“百村社会治理调查”/235
五 培养高层次人才/238
肆 学术生涯的感悟和思考/241
一 紧跟时代,明辨方向/242
二 扎根国情,述学立论/245
三 独立思考,唯实求真/247
四 与时俱进,守正出新/250
五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252
六 忙里偷闲,笔耕不辍/253
七 修身治学,立德为先/255
附录/259
附录一 文章/260
附录二 主要著作/266
附录三 主要编著/268
后记/272
摘要
     壹 学术生涯和工作经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所在历史阶段的客观环境,影响和决定着人的成长道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的学术生涯和研究工作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紧密相连,与40年来个人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岗位变动深度融合,是一段顺时应势的人生路程。 1978年,是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拉开帷幕的一年。这一年2月,我由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的牙克石林业管理局调入国家计委工作,人生道路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转折。从此,我的工作性质和职业岗位发生了三大转变:从基层单位到中央国家机关的转变,从企业管理到政府部门管理的转变,从微观经济活动到宏观经济综合业务的转变。随着这三大转变,我步人了人生的新征程,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走上学术、政策研究和实际工作一体,治学与为政并行的新道路。这段人生新征程体现在研究工作中具有五个“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一是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紧密结合,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二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以实际工作为主;三是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紧密结合,以服务决策需求为主;四是理论政策研究与重要文稿起草紧密结合,以搞好文稿起草为主;五是广泛研究与重点研究紧密结合,以重点工作需求研究为主。在这条人生之路上,我秉持的理念是:励志自强、学业并进,崇尚真理、守正出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服务人民、报效国家。 这条人生之路岁月峥嵘,我砥砺前行,忠于职守,顽强拼搏,在从政与治学方面都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40年来,我参加或负责党中央、国务院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或参加7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一大批重要的科研、决策咨询成果,个人撰写著作20多部、主编著作110多部,在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330多篇,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还参加了大量的政务活动和学术活动。 当然,这条人生之路绝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经历了长期非凡的艰苦奋斗。下面仅从治学角度记述我的学术生涯和工作历程。 一 求学时代:寒窗苦读,励志自强 1944年12月25日,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出生在江苏省睢宁县朱集乡魏圩村一个贫苦农家。 7岁起,我开始在魏圩村初级小学校读书,五、六年级则是在朱集高级小学校度过的。11岁那年,父亲魏本元因病辞世,母亲胡侠英带着我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共四个孩子,生活异常艰苦。作为长子,我边上学边承担繁重的农活。贫寒的家境使我难以专心读书,但却培养了我励志自强的品格。当时,家里无课本以外的书可供我阅读,我就常去村子里一位教过私塾的魏本润大伯家,与他的孩子,也是我的同学魏学礼一起看杂书。这位老私塾先生家里贴着两副对联。一副是劝读书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另一副是劝察世的:“贫穷时三把钢钩抓不来至亲骨肉,富贵日五支猎枪打不走兔子宾朋”。大伯还常给我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两副对联和他讲的道理,深深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敦促我勤奋读书,洞谙世理。更让我牢记的是当时母亲的一句话。父亲去世后,邻居大伯说:“别让孩子上学了,在家种地吧。”母亲却倔强地说:“就是我逃荒要饭,也要让孩子读书。”这句话,一直激励我自强不息。 1957—1963年,我在李集中学就读初中、高中。李集中学是于1952年10月开办的一所农村中学,郭沫若、费孝通先后题写过校名。中学时代,恰逢国家“”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家的生活靠前艰难。幸亏学校领导给予特殊关照,将我与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的户口迁至学校,让学校救济金和勤工俭学度过了中学6年的宝贵时光。因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我更加努力和刻苦,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高中3年,我每年都任学习委员,尤其偏好语文,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或同年级间阅读点评。我还经常给报刊撰写文章,高考作文也得了高分。 1963年初,那时填报高考志愿,每个人可以填写三个。由于家境困难,我就填报了能够免费上学的高校,填写的三个志愿都是师范院校:第一个是徐州师范学院,第二个是南京师范学院,第三个是北京师范大学。三个志愿都选择历史专业,则是因为仰慕司马迁作《史记》的胸襟与抱负。刚开始我只填写了两个志愿,并未填报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同班好友许春桂见我空着一个志愿,又觉得我成绩好,便帮我加填了第三志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能去北京读书,我梦寐以求,却又认为高不可攀。然而,我人生第一次大的机遇降临了。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顾诚教授到江苏录取学生,我是在江苏被录取的四名学生之一。1963年8月23日,在朱集邮政所接到北京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居然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毕竟梦想成真,我激动不已。我在日记中写道:“去北京上大学,万分高兴,夜不能寐,浮想联翩。”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