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

  • 字数: 17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刘敏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36591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公共文化,是指与纯粹产业化和市场性文化艺术相对应的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服务性。通常所指称的公共文化多是指包含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广场、环艺雕塑等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及其相关活动,以及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广播电视服务、公益性农村电影放映等,同时还包括具有一定经营性质的部分音乐厅剧院或文化遗址公园等方面的服务。本书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刘敏,女,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文化和旅游、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公共文化领域相关课题10余项,参与相关课题30余项,发表内外刊文章20多篇,参与文化与旅游消费、国民休闲、国家文化公园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国家《“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多次承担中办约稿等任务,参与雄安新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研究。
目录
第一章公共文化服务及其相关理论沿革一、公共文化服务概述/(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构成/(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点/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进展/(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五)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手段/(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研究进展/第二章七十年发展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从无到有,积极探索/(一)文化管理体制开始萌芽/(二)公共文化事业得到发展/二、推陈出新,综合提质/(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景象/(二)“综合提质”的强化阶段/(三)“体制改革和拉动消费”的创新阶段/三、全民共享,消费升级/(一)政策出台更为密集/(二)服务网络加速构建/(三)人民参与态势向好/(四)启动专门领域立法/四、模式总结/第三章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一)供给、需求互动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起双向作用/(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方面的主要问题/(三)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的制约构成/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需双侧结构性耦合模拟/(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需双侧结构性耦合均衡模型/(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需双侧结构性耦合评价/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需双侧结构性耦合互动机制框架/(一)互动框架(“S”框架)/(二)任务重点/五、对策建议/(一)处理好公共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关系,促进服务和产品供给多元/(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融合和机制创新,提高供给与消费结合能力/(三)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水平,耦合区域间协调发展效率/(四)发挥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能动性,填补制度性和习惯性缺口/(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双侧考虑政府绩效和群众满意度/第四章“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一、“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变革/(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二)“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三)相关政策进展/(四)结论/二、“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变的重大意义/(一)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均等化发展的新阶段/(二)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标准化发展的新任务/(三)公共文化服务显现融合化发展的新态势/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内涵及典型案例/(一)基本内涵/(二)数据驱动供给模式/(三)“云平台”供给模式/(四)网上“淘宝”供给模式/(五)综合平台供给模式/四、当前“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劣分析/(一)积极作用/(二)存在问题/五、“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框架和核心内容/(一)逻辑框架/(二)设计原则/(三)核心内容/六、“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方向和措施/第五章北京市城六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调查一、调查背景/(一)调查意义/(二)主要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质性分析/(三)调查内容:“五维度”摸底居民“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获取状况/二、优劣势并存和区域分异的居民“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获取状况/(一)调查人群基本情况/(二)优劣势并存的受访居民主客观判断/(三)区域分异的受访居民需求和行为/三、质性剖析:塑造“故事链”,发掘居民“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障碍点/(一)信息编码,全面把握“低效表征”/(二)范畴凝练,合理刻画“五维要素”/(三)问题归结,深度演绎“效率传导机理”/四、构筑提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效率的闭环模式/(一)破除观念误区,提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认知能力/(二)打开需供“黑箱”,提高“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三)扶正参与行为,引导“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四)突出因势利导,破解“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制约瓶颈/(五)畅通反馈机制,促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增效/第六章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与对策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依据/(一)市场经济对公共品的客观要求/(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手段/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迅速开展/(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扩大/(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三、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一)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需求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相适应/(二)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内容与大众文化消费意愿不相适应/(三)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行为与文化单位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四)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规则与当前服务监管模式不相适应/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一)推进设立“菜单式”服务平台/(二)培育多种类型的服务购买主体/(三)完善竞争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四)加强多方监管与第三方评估/(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立法/第七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区域文化协调一、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要素配置的关系/(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二、当前我国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现状/(一)区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区域文化服务逐步升级,但结构差异较为明显/(三)区域文化投入明显增加,但城乡差距长期存在/(四)区域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但产业效率普遍不高/(五)区域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但文化意识亟待提高/三、我国区域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一)文化要素资源错配/(二)行政区划空间割据/(三)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四)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四、促进我国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整合区域文化要素,拓展文化协调空间/(二)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文化协调内容/(三)瞄准文化产业方向,形成规模集聚合力/(四)借力文化创新手段,优化文化协调品质/(五)破除协调机制障碍,提升文化协调效率/第八章迈向未来的品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一、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特征和趋势预期/二、完善品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举措/三、以海南省为例推进品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一)总体思路/(二)发展定位/(三)主要目标/(四)重大任务/(五)行动计划/(六)保障措施/附件1均等化目标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耦合状况调查/附件2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侧结构性耦合问题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青岛六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调查/附件3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评价问卷数据预处理结果/附件4“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行为问卷(北京市)/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