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片丹心向阳开 渣滓洞集中营的川大英烈

一片丹心向阳开 渣滓洞集中营的川大英烈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90473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之一。全书通过对江竹筠、马秀英、李慧明、张国维等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于渣滓洞的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理想信念的搜集、整理、阐释,展现了四川大学校友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彰显了川大学子的革命精神与胸怀天下的气度。本书主要内容为上述革命英烈传记,旨在充分发掘和用好校史文化及红色资源,弘扬川大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缅怀和宣传川大学子在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突出贡献,讲好川大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简介
孙化显,男,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研究、思政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丹心向阳 精神永存001
上编 渣滓洞集中营的川大英烈
江竹筠传007
马秀英传037
李惠明传050
张国维传062
何懋金传070
郝耀青传082
蒋开萍传088
黄宁康传101
胡其恩传108
艾文宣传116
下编 英烈精神的价值建构与新时代传承实践
第一节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三重价值131
第二节 从个体生命到符号象征:"江姐精神"的历史考察137
第三节 江姐精神的内涵阐释与传承弘扬144
附录
附录一 以江姐为核心题材的部分文艺作品目录165
附录二 与江姐精神研究相关的部分资料目录169
参考文献178
后记183
摘要
     丹心向阳精神永存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多年来,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为一代代中国人所传唱。那个身穿蓝布旗袍、外罩红色毛衣、围着白色长围巾、梳着短发的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历史有时候总是格外残酷,那个坚强的江姐、乐观的江姐却未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迎来自由,而是与诸多丹心向阳的同志一道,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了歌乐山。 重庆歌乐山,清代王尔鉴《小记》云:“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人以为上方仙乐,不知即山灵清响”,传说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因此得名。自古以来,歌乐山就是文人墨客赋诗抒怀的地方。1939年,国民党特务机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进驻歌乐山,从此,歌乐山成为人们“谈虎色变”的神秘特区。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原来是人工采煤的小煤窑,由商人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后成为国民党特务用来关押特殊“犯人”的看守所。他们在这里用非人的手段,残忍地折磨着被关押的革命志士,渣滓洞因此被称为“活棺材”。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数百名红岩英烈中有10位川大英烈:江竹筠、马秀英、李惠明被关押在女牢,张国维、郝耀青、蒋开萍被关押在男牢楼下七室,何懋金被关押在男牢楼下六室,黄宁康被关押在男牢楼下四室,胡其恩被关押在男牢楼下一室,艾文宣被关押在男牢楼下八室。渣滓洞监狱中的川大学子并没有因身陷囹圄而消极懈怠,也没有因难忍酷刑而叛变求荣,他们在狱中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在狱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同时也想方设法与狱外组织取得联系。可以说,渣滓洞中以江竹筠为代表的川大英烈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川大历史传统与治校精神的时代缩影。 川大学子能够在渣滓洞监狱斗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并非偶然,江竹筠以柔弱身躯在歌乐山构筑起强大的精神丰碑,成为红岩精神核心代表也并非一时巧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川大师生的艰苦斗争,革命前辈、老教育家张秀熟在《四川大学史稿》序言中,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自辛亥起义至五四运动,汇为革命洪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校友王右木即建立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共产党四川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自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族战争,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无一年无革命斗争,川大校友无不站在斗争前列,监狱也成为战壕,‘二一六’、渣滓洞、十二桥,至今黄土丰碑,犹有烈士鲜血的光芒,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川大学的革命斗争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时刻铭记在川大学子的心中,从视野到胸怀塑造了川大学子的精神高度与心灵世界。川大的进步社团数目多、影响大,成为培养川大学子参与进步活动的重要阵地。当时川大影响比较大的进步社团有文艺研究会、时事研导社、文学笔会、女声社、自由读书会、黎明歌唱团及自然科学研究社等。渣滓洞中的川大英烈无一不是川大进步社团的骨干成员。因此,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川大学子从未缺席也不会缺席,川大一直是“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民主堡垒”“进步势力大本营”“发皇文明的阵地”。据不接近统计,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和深厚革命文化的四川大学,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有80余位川大学子发挥了突出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生命,彰显了川大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 为了深度挖掘川大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我们经过调研、搜集、整理,撰写了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川大对渣滓洞监狱中川大英烈的积极影响为核心,突出川大思想教育、川大精神引领对渣滓洞监狱中川大英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是将渣滓洞监狱中的川大英烈置于百年党史的人物坐标系中,将共时的史实与历时的影响相结合,研究探索英烈精神的思想内涵、传承意义与传承路径;三是精心梳理整合与渣滓洞监狱中川大英烈相关的史实文献及研究资料,以期为相关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1951年,对于还未毕业便为祖国奉献出年轻生命的郝耀青、李惠明、马秀英等青年学子,川大专门补发了毕业证,表达了学校对他们的尊敬与怀念。2019年11月14日,即江姐牺牲70周年纪念日这天,“江姐纪念馆”开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揭牌仪式在川大望江校区举行,隆重纪念以江姐为代表的川大英烈。那些年轻的川大英烈将永远留在川大人的心中,历史不会忘记,川大不会忘记!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