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熹 理学之集大成者

朱熹 理学之集大成者

  • 字数: 13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10721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有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本书从朱熹从学、科举仕途、为官、办学、爱国等方面介绍了他的一生,并且还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道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等作了深入分析;同时,为了适应当前朱子文化的盛行,本书还丰富了朱子祭祀这一部分内容。全书展现了朱熹的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热衷学术研究与传播的思想精神。
作者简介
方彦寿,1952年出生,现为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建阳插队、工作。曾任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子文化》期刊主编。长期从事福建出版史研究工作,已出版《建阳刻书史》《朱熹书院与门人考》《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与发展》等专著,发表论文190多篇。
目录
楔 子/1
第一章 圣人与我同类——家学、师从与成圣之志/001
第一节 家学:圣人之道自小学始/002
第二节 师从:从“朱子巷”到“西林院”/008
第二章 我愿君王法天造——匡正君心之志/017
第一节 科举与仕途/018
第二节 理学思想体系/022
第三节 正君心是大根本/026
第三章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惩奸治贪廉政梦/035
第一节 公勤廉谨正气观/038
第二节 讲明义理与惩治吏奸/041
第四章 司教化与育群材——书院兴学之梦/051
第一节 重振官办书院:从白鹿洞到岳麓/052
第二节 创建私家书院:从寒泉到考亭/057
第五章 见贤思齐“道”与“统”——书院祭祀和圣贤崇拜/067
第一节 祭孔、四配与学派先贤/068
第二节 书院祭祀与道统论/070
第三节 海内外祭祀朱子现代版/074
第六章 不知何日去朝真——爱国强国之梦/085
第一节 长辈与老师的影响/086
第二节 朱熹的爱国思想/092
第三节 朱熹爱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096
第七章 梦里丰年有颂声——“恤民省赋”民本梦/101
第一节 革弊政,恤民隐/102
第二节 民本思想与教育实践/109
第八章 朱子道德哲学普及版——“四个之本”与《朱子家训》/117
第一节 “四个之本”解读/119
第二节 《朱子家训》解读/122
第九章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今价值/129
第一节 从洛学到闽学/130
第二节 朱子学的贡献与价值/136
第十章 朱子学走向世界/143
第一节 朱子学向东亚各国的传播/144
第二节 朱子学向欧美各国的传播/153
尾声:走在“朱子之路”上/159
延伸阅读/164
后记/166
摘要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秋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逝世于建阳考亭。 朱熹出生的这一年,是南宋高宗即位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局势极其动荡不安的一年。自从四年前的“靖康之难”后,宋金边界战火绵延不断,内忧外患频起。这一年,除了陆路之外,金兵又借助水路,屡犯明州(今宁波);同时湖南农民钟相、杨幺也揭竿而起…… 伴随着一代哲人的出生与离世,往往有许多有趣甚至离奇的传说,朱熹也是这样。 第一节家学:圣人之道自小学始 现异象,沈郎诞生 据传,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四日,福建尤溪县城南的文山和公山突然同时起火,山体被烧得露出了原形,显现出“文”“公”二字,一令全城人惊奇不己!第二天,后来被皇家谥封为“朱文公”的朱熹就在两山之麓的郑宅呱呱坠地。正因这场被认为是“喜火”的出现,朱熹出生后,父亲为其取名为“熹”,小名沈郎,因在家族中排行五十二,又名五二郎。更令人惊异的是,小沈郎一生下来,右眼角周围居然有七颗黑痣,状若北斗七星。对朱熹传奇般的出生经历,后人撰写了一副对联: 前公山,后文山,一气蜿蜒,知天地精华所萃; 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络,统圣贤体用之全。 上联是说朱熹的出生乃萃天地之精华,下联则涉及朱子成圣成贤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所倡导的人生须经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朱熹成名后,其祖籍徽州婺源也有一个传说: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朱熹父亲朱松出生之时,婺源南街朱家老宅的古井中升起了一股白色气体,状若云雾,经久不散。而在朱熹出生的前几天,在这口古井中也曾突然冒出紫色的云雾,似乎预示着朱家将有异人出生。 家学渊源 朱熹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祖上本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他在政和八年(1118年)中了进士,宣和五年(1123年),经过长达五年的等待之后,终于被任命为福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家道衰落,家无余资,为了赴任,朱松不得已将朱氏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作为盘缠;同时,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盘缠,在赴任之时,就一次性将父母、妻子和弟妹全家共八口一起迁往政和。这年八月到任。 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反对投降派的和议,于第二年五月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监税,其家人则仍借住在邑人郑安道的斋舍。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出生。 朱熹幼承其父之教,得家学之传。他成年后曾回忆说:“以先君子之余诲,颇知有意于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指的是诚意正心,笃实践履的孔孟儒学。这个说法来自《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并学以致用,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而与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为人”之学判然两途。所以,朱熹后来在讲学中,对他的弟子强调说:“君子于学,只欲得于己;小人于学,只欲见知于人。”由此可知,家学乃朱熹得到“为己之学”即儒学思想启蒙的源头。 绍兴四年(1134年),朱熹五岁,由于聪颖早慧,智力远高于其他小孩,父亲把他送到学堂读书。朱松为此写下了《送五二郎读书诗》,以“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之句表达祖上没有家业传承,希望他能认真读书,以完成振兴家业的愿望。 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就在他的住所,即朱松友人郑安道的斋舍内。后人为了纪念朱氏父子,在这里建造了南溪书院。如今,书院左侧有两棵古樟,枝干参天,树冠遮天蔽日,相传就是朱熹幼年时亲手所种,故被称为“沈郎樟”,是尤溪朱熹故里“活”的历史古迹。 在儒家经典中,《孝经》被视为立德之本。朱熹在尤溪,其父朱松从小就对他进行孝道教育。朱松有诗说: 黄香卧讲肆,日芜五亩园。 儿诵声尤雏,未厌咽耳喧。 诗中用东汉孝子“黄香温席”的故事作为教材,尽管年幼的五二郎诵读稚嫩,朱松却并不厌倦。 一天,在诵读《孝经》时,朱熹在书卷中题写了“不若是,非人也”六个字勉励自己。从此,孝道与忠君爱国思想一起深深地扎根在沈郎幼小的心灵之中。沈郎问天 朱熹幼年时就对自然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努力加以思考。在一个月圆之夜,全家人坐在庭院中赏月,母亲给小沈郎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沈郎听完之后,为之痴迷不己。朱松为此写道:“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之后,父亲指着天空说:“这就是天。”想不到朱熹反问道:“天地四边之外,有什么物事?”历史上,许多名贤都有过“问天”的佳话。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