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武士的成长与院政 平安时代后期
字数: 247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日)下向井龙彦
出版日期: 2021-05-01
商品条码: 978754963448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16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7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关于本书】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四卷,讲述的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宋朝。
日本史学家下向井龙彦的经典力作,从军制史的角度看武士阶层的诞生
广岛大学教授下向井龙彦专攻奈良、平安时代的军制史,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对外战争、国家军制为切入点和主线索,对武士阶层的形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了“幕府”诞生的内在原因。
战争与宫廷阴谋交织,源平之争席卷列岛,讲述《平家物语》背后的历史
平清盛、源赖朝、源义经等人物因《平家物语》和一系列相关影视剧而闻名于世。本书所述历史横跨四个世纪,落脚于源平合战时期的动荡历史,以流畅的笔法表现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以清晰的脉络呈现出朝廷与武士、源氏与平家之间时而彼此抗争、时而彼此利用的复杂关系。
【关于“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中文版)共十卷。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郑重推荐。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名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十位日本一级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此前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东亚与世界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颇具风格。
内容简介
10世纪,日本内乱与对外战争不断,武士阶层开始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经过长年战争,源氏一族成为“武家栋梁”对朝廷构成威胁。为了加以制衡,朝廷有意培植平家与其对抗,源平之争就此埋下导火索。本卷描写了平安时代末期武士与朝廷互相牵制、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的局势,讲述了武士阶层从萌芽到初试啼声的坎坷之路。
作者简介
杜小军,1970年生,山西太谷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博士,中国日本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及中日近代化比较、世界近现代史。
目录
第一章 武士之前
第一节 律令国家的变质
第二节 群盗海贼与镇压体系
第三节 雇佣兵性质的俘囚
第二章 武士的英雄时代
第一节 “头号武士”
第二节 平将门之乱
第三节 藤原纯友之乱
第四节 天庆之乱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摄关时期的武士与国家军制
第一节 武士身份的确立
第二节 武士的在京供职与在地性
第三节 王朝国家的军制与武士
第四章 武家栋梁的形成
第一节 平忠常之乱与源赖信
第二节 前九年之役与源赖义
第三节 后三年之役与源义家
第五章 动荡的院政
第一节 庄园公领制与后期王朝国家
第二节 院政之路
第三节 院政的权力结构
第四节 院政之下的源氏与平氏
第六章 走向武家政权
第一节 保元、平治之乱
第二节 后白河院政与平氏政权
第三节 治承、寿永内乱
附录
年表
参考文献
出版说明
摘要
第一节 律令国家的变质 武士与军制 武士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不言自明,但实际并非如此。日本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都想当然地将其叙述为“10世纪前后的平安中期,有实力的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而武装起来,成为武士,即在地领主”。活跃于10世纪上半叶的平将门便是如此。登上历史舞台后不久,平将门便以英雄武士的形象博得众多历史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学界并不将平将门称为“武士”,而是称其为“兵”。直到11世纪中叶,源赖义、源义家及其郎党才开始被称为“武士”。平将门之所以未被称为“武士”,是因为他并非在地领主。在地领主直到11世纪中叶才出现。可见,学界的认识、学校的教育、历史爱好者的常识常常存在较大偏差,而真实往往就潜藏于常识之中。如果平将门与源义家身披华丽的大型盔甲,手持日本独特的长弓和刀身弯曲的日本刀,在马背上进行一骑打(马上一对一决斗),那么两人的实力会有多大差距呢?之所以前者称“兵”,后者称“武士”,仅仅是受“武士乃在地领主”的僵化定义束缚罢了。平将门其实就是货真价实的武士。 一旦将“武士”的定义从“在地领主”的僵化标准中剥离开来,情况便接近不同了。他们会从日本人从小学开始就被灌输的“为保护土地而武装起来的武士”这种固有观念中解放出来。正如合战绘卷所描绘的姿态,武士是以战斗为天职的战士。于是,他们便成了追讨叛国者的国家军事力量。这种带有军事史性质的武士观并非新生事物。户田芳实、石井进两人曾以学者和大学教官的身份,亲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大学纷争。其间,两人提出“国衙军制论”。但在其后,“国衙军制论”的问题并未得到深入探讨,只有“国衙军制”这一概念独自留存至今。笔者的研究虽然承袭了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得到学界认同。目前还没有以国家军制为切入点和主线索,对武士阶层的形成进行全面考察的著述。 本书将从国家体制、军制、政治架构、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出发,考察武士阶层从出现到掌握政权的全过程,即从10世纪的平安时代中期武士以战士身份登上历史舞台、镇压地方势力叛乱,一直到武士担任中央军事官职或受领,从而获得政治成长,再到成为国家军事指挥官的源氏、平氏在平安末期的院政政治体制下,通过参与权力斗争中的军事决策而掌握国家政权的全过程。尽管近来很少被提及,但平安时代的武士的确是孕育日本中世社会的主导性势力。 英国史学家杰弗里·鲁道夫·埃尔顿提出,政治史是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决于外交史、军事史能否革新。上述观点是在有着厚重军事史传统与积淀的欧洲史研究中提出的。但日本现今的军事史、军制史的研究在史学界尚处于支流地位,研究的观点、方法也远未成熟。其原因之一是对过去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反省和厌恶(尽管这很重要)导致人们对战争史、军事史研究敬而远之。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日美安保体制下,军事与外交已经无法作为切实问题被日本国民所认知。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也无法从普遍的、大众化的国民意识中脱离出来。现今的日本国家有从国家和军制的角度来探讨历史的必要,以进一步彰显战争、军事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尊重。 国家军制的存在方式与国家所面临的军事问题相对应。10世纪,武士作为镇压反朝廷武装起义的军事力量出现并成长。那么,武士出现之前的律令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军事问题?为此国家制定了哪些军事制度?律令国家的军制与武士有着怎样的关系?促使武士出现的反朝廷武装因何产生?武士为何会在10世纪初的军制改革中诞生?这又是一场怎样的军制改革?针对以上这些尚不甚明了的问题,笔者想从国家和军制的角度出发,追根溯源,一步步探寻武士诞生的整个过程。 P2-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