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匈奴的谶歌

匈奴的谶歌

  • 字数: 23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张承志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399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5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我更喜欢追求思想及其朴素的表达,喜欢摒除迂回和编造。喜欢把发现和认识、论文和学术都直接写入随心所欲的散文之中……
——张承志 
内容简介
《匈奴的谶歌》收录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大部分散文作品。为了集中力量和记录轨迹、更为了思想的表达,与一本杂志保持长久合作的目标——不仅我一个人追求过。就我个人而言,大概有过较多地把自己的作品集中发表在《读书》、《收获》、《花城》、《天涯》等刊物上的阶段。但是文坛在剧烈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变迁,道难合谋人各有志,合作难能始终不渝,所以也不断发生过选择的变幻。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现均退职,为自由作家。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
1978年以来,分别获靠前届全国很好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很好中篇小说奖及若干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2009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六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鲜花的废墟》、《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心灵史》、《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等。 
目录
第一辑 粗饮茶
禁锢的火焰色
语言憧憬
狗的雕像
夏台之恋
南国问
粗饮茶

第二辑 鞍与笔
水路越梅关
近处的卡尔曼
幻视的橄榄树
匈奴的谶歌
早期意味
呜咽的马头
自由的街巷
视野的盛宴
十张画
旱海里的鱼

第三辑 两海之聚
两海之聚
比邻的古代
水法庭
恩惠的绿色
把心撕碎了唱
摩尔宫殿的秘密
后记 
摘要
    从美国回来,我说不出什么能算是一桩收获。世界多少是见了一些,但并没有哪个使我真正有过震动。除了在Mesa Verde看到印第安人撤走后高原在狰狞地淌着绿膏般的血以外,除了曼哈顿岛的楼妖厦鬼朝我汹涌澎湃如同一片疯狂的海之外,说实话我只是长了些见识但并没有觉得新鲜。全力以赴搜寻过消息,但是Bob Dylan没有在那一个月里唱。只听了一场他曾为伙伴的Joan Baez,这自然极为难得和感受万千。她虽然长得出人意料的美,但至今还是六十年代式的歌,这便不能成为我的参考。不是我有意如此,冰冷的一丝感觉快要膨胀了,我只得当机立断,一头钻到梵·高的油画中去。
    出洋本为品质事,看梵·高的原画不是一个草地放羊出身的人能轻易体验的大奢大侈。尤其是,在这个国家里我的语言只能点几样酒,而看画时世界是平等的,谁都知道那里的通用语是什么。再加上时间少,门票贵,我对诸如毕加索、马蒂斯或者修拉塞尚一律一眼瞟过,几个小时牢牢站在梵·高的面前,度过我在美国很紧张很充实、也是过得很快的时间。后来接待者宣布,已经通知各地帮我寻找梵·高的作品藏处。但是回来我才发现他们食言了:至少在芝加哥有一幅夫妻俩收藏的《割了耳朵后的自画像》。如果当时我知道这件事,我猜我怎么也能求他俩让我看看的,因为在芝加哥干的其他事没有一样是非干的,而且我猜我若是见了那对夫妻,没准会交上美国朋友,并且有效改变我今天对美国的印象的。
    但是应当谢谢美国,还有联邦德国,毕竟是它们使我有生以来真的看到了梵·高的油画原作。慕尼黑四幅,华盛顿两幅,纽约十三幅,芝加哥五幅——我共计看到了二十四件这伟大艺术家的亲笔原画。醒过神来,又觉得中国人真是可怜透了:你能想象中国王家的《昭陵六骏》和《帝后礼佛图》被美国人打碎装箱(他们至今也大概还觉得那是可以随便拿的石头)运到美国再粘起来收藏展览,但是你敢想象中国人能把不是美国的梵·高油画买一幅回来吗?交待出来请美国东道主别生气:离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那天夜里我做梦了,我梦见我死死搂着梵·高的那幅《破靴子》朝西跑。在洛杉矶的沙滩上我使出了死劲,追我的十部警车陷在沙滩里轰鸣怒吼,我猛地跳了太平洋。——这不是个没味儿的闲扯,我觉悟到我从事文学以来惟此一次获得过伟大的想象力和幻想。
    把在梵·高原作面前出现的感想写出来也是一件困难而且不适宜的事。因为用灌在钢笔里的墨水在格子纸上写出那激动人心的色彩和画面,首先已经不可能;我又不能要求我的读者们有人手一册画集的条件。另外,感受这个世界还需要一种血型,杂志不能为我先验血后卖书。
    一切都只能是尽力而为。好在当年他就是这样画的。
    必须先回到联邦德国,很初的经验是在慕尼黑。慕尼黑对于我,就好像蒙古神话中那个少年在走过三道河、越过三道山后,找到了他追寻的靠前张神弓一样。(在这之前我已经失败了一次:在西柏林座谈会后,我急着利用这么惟有的半天时间找他的画。我居然用全部不足二十个英文单词和一位老太太一块找了半天整。我们先大步疾行了十五分钟,好不容易碰上了出租车。驶到书店时店门刚刚关上一半,立即买了一本他的画册,并问了藏他原画的博物馆在哪儿。再赶到那个博物馆时是下午三点半,离闭馆还有半小时。老太太满头汗进门就问:梵·高在哪儿?回答是:他不在这个博物馆。)当我在慕尼黑的画廊人口听到馆员讲“是的。请向左走。我想是在第十八室或第十九室”——的时候,我的心猛地动了一下,我不知道从那一刻起它是怎么了。至今天为止,我还在捉摸它是怎么了。
    光辉灿烂的画在墙上照射,使得画室无比明亮。对于我来说几幅画的色调正与初次体验的需要相默契:《阿尔景色》是浓烈的蓝紫,《奥维尔风景》开阔舒远的浅绿和淡白。不可思议的是主的厚意:我居然靠前次就看到了滚雷般名闻于世的《向日葵》。罕见的签名、有名的陶瓶、被人逐朵考证过的十三朵(而不是他致提奥的书信第526号中讲的十二朵)向日葵花盘。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