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广西历代诗歌

广西历代诗歌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1074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化广西”丛书是全面系统介绍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分文学、艺术、风物、遗存、史传5个系列和1部综合性专著,共32册。编纂出版本丛书,旨在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丛书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为广西庆祝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广西先秦至清代诗歌代表作近,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广西诗歌发展的历史,并对每一首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评析,使普通大众能清晰地了解历代诗人名家在广西的创作情况,从而了解广西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和概况。
作者简介
莫道才,1962年生。广西恭城县人。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及骈文史论。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2014年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广西特聘专家荣誉。出版《骈文通论》《骈文学探微》《八桂文化与文学研究论集》等多部著作。
目录
先秦汉魏六朝:寻找遥远的诗神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越人歌》评析
我所思兮在桂林——张衡《四愁诗》评析
峨峨郛邑间——颜延之咏独秀峰残诗评析
唐代:邂逅岭南风物
逍遥楼上望乡关——宋之问《登逍遥楼》评析
桂林风景异——宋之问《始安秋日》评析
流移几客还——沈俭期《入鬼门关》评析
东北望春回——张说《钦州守岁》评析
心与清晖涤——张九龄《巡按自漓水南行》评析
桂林寒色在——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评析
宜人独桂林——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评析
高处更堪愁——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评析
灌阳滩冷上舟迟——戴叔伦《宿灌阳滩》评析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评析
解酒荔枝甘——王建《送严大夫赴桂州》评析
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评析
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种柳戏题》评析
常叹春泉去不回——李渤《留别南溪》(其一)评析
偶脱嚣烦趣——元晦《越亭二十韵》评析
生度鬼门关——李德裕《谪崖州过北流鬼门关作》评析
江宽地共浮——李商隐《桂林》评析
家多事越巫——李商隐《异俗二首》评析
玉簪恩重独生愁——曹邺《碧浔宴上有怀知己》评析
桂林须产千株桂——曹邺《寄阳朔友人》评析
苍梧风暖瘴云开——曹唐《南游》评析
宋代:发现粤西美景
两峰拔地镇南夷——周渭《游兼山》评析
碧桃无主又千年——陶弼《思柳亭》评析
蛮封迤逦分——陶弼《南宁昆仑关》评析
独醉还独醒——苏轼《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评析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评析
直与江月同清幽——秦观《月江楼》二首评析
平地苍玉忽嶒峨——黄庭坚《到桂州》评析
山鸟不知兴废恨——李纲《象州道中》二首评析
风烟自一方——李纲《容南道中》(其一)评析
意谐独有清风共,兴尽聊随落照——孙觌《灵泉寺》评析
家国身世两相悲——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评析
一环清驮石间流——张孝祥《入桂林歇滑石驿题碧玉泉》评析
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张孝祥《訾洲即事》评析
回看瘴岭已无忧——范成大《严关》评析
仰看河汉明,俯视群山苍——张拭《七月旦日晚登湘南楼》评析
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戴复古《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二首评析
芦花深处歌竹枝——刘志行《訾洲烟雨》评析
元明:踏遍故乡的山水
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伯笃鲁丁《逍遥楼》评析
揽辔倦行役,徘徊思故园——蓝智《河池县险路》评析
天空月好自歌吟——吴廷举《梧州同心亭》评析
恍疑在图画——蒋冕《曩予家食时尝游城西之湘山寺作数小诗今书遗寺僧觉静》评析
莫陋夷方不可居——王守仁《南宁二首》(其一)评析
何处望长安——戴钦《兴安道中遣兴》评析
青山四时常不老——董传策《青山歌》评析
江似游龙曲向东——张鸣凤《游尧山玉皇阁》评析
夜色正苍苍——袁崇焕《藤江夜泛》评析
一樽清兴此行舟——王贵德《初发容江》评析
清代:留住美丽的记忆
白杨青草易黄昏——谢良琦《湘山春望》(其二)评析
漓源滥觞乃在此——查慎行《灵渠行》评析
他年如化鹤,何处觅前踪——谢济世《乾隆甲子归田重游龙隐岩,效待制体题石壁》(其一)评析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袁枚《独秀峰》评析
故人万里倍相亲——赵翼《横州晤庄似撰》评析
经过想见英雄气——赵翼《昆仑关咏古》评析
万叠盘涡满江沸——赵翼《过昭平峡》评析
春风随处好年华——邓建英《长洲春日道中》评析
歌罗城外蛋人音——张鹏展《苍梧夜泊》评析
乡心悬隔斗门西——朱依真《全州》评析
上古何人善画山——阮元《清漓石壁图歌》评析
夜来且听渔人歌——郑献甫《舟经大藤峡感赋》评析
不信尘世无丹邱——朱琦《同竹轩宗老游隐山》评析
晚市人归笑语哗——龙启瑞《南郭晚归途中望独秀峰作》评析
后记
摘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越人歌》评析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说君兮君不知。 ——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评析】 此诗最早见于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榜枻越人拥楫而歌”,南朝徐陵将其收录于《玉台新咏》中,称为《越人歌》。诗中所言“今夕何夕”,应当是公元前529年。当时,楚共王之子、楚灵王的同母弟子皙刚参加了一场谋反。他的兄弟子比与弃疾趁楚灵王游戏乾溪乐不思蜀的机会,率兵进入郢都杀掉了灵王之子太子禄。子比登上了王位,子皙为令尹,被授予执珪的爵位。令尹,春秋、战国楚设,是楚国优选官职,执掌军政大权,而执硅亦是至高的爵位。子皙回到他的封地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集会。 《越人歌》原文用汉字记音有32字,而楚译人把它译成楚辞的形式后,用了54个字,可见两者不是一种语言,所以不能字字对译。因为双方歌式也不同,楚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合乎楚辞歌式,便在诗中添加了一些只为凑韵用的起兴式助语。所以这一段如同天书的汉字记音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很多人都在猜测它的原义。“今夕何夕?”“今日何日兮?”为子皙撑船的越人反复询问,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天到底是什么好日子,竞然能与王子同舟。那位王子乘着青翰之舟,身着斑斓艳丽的服饰,泛波而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道出了越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原来舟中之人竟是王子,承蒙王子的错爱,不嫌弃、不责骂自己的鄙陋,越人便以歌报之。周围的钟鼓乐声渐停,越人唱起婉转的歌谣,原记音汉字是:“滥兮拧草滥予昌柢泽予昌州州□(特殊字)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慢随河湖”。或许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之间文化并不相通,他口中所唱,乃是越地方言,子皙身为楚人并不能懂。侍从将这首越歌的语音以同音汉字记录了下来,并将歌词翻译成了楚语。《越人歌》即是我国见于古籍的第一首翻译作品。 壮族学者韦庆稳在《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中对《越人歌》的原歌进行了重新解读,发现原歌与壮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由此推断这位越人应当是壮族先民。这样一来《越人歌》不仅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壮族民歌。 至于这位越人为何会出现在鄂地,为子皙撑船,这与当时动荡的时局密切相关。楚国的先祖熊渠在江汉一带很得民众的拥戴.当时周王室衰微,熊渠便出兵攻打庸、杨粤,一直打到了鄂地。此后楚国历代君王也多次出兵征讨他国,扩张土地。这位越人或许是在某次战乱流徙中跟随族人来到了鄂地,便定居在此。梁庭望在《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绪论中提出,当时的楚国百姓有很大部分是越人,也许是忌惮越人的力量,子皙需要做好他们的“统战”工作,所以才有越人献歌这一幕。无论如何,这位越人是感念子皙恩情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就像王子对越人的礼遇.定然使得越人心怀感激。只是越人对王子的爱慕与敬仰,王子如何又不知了呢?诗句以“山有木兮木有枝”起兴,“枝”与“知’’语音双关,兴起下句的真情表露,更加显得余韵深长。难怪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这首《越人歌》评价甚高,称其为楚辞中的佼佼者。 朱熹《楚辞集注》评价其“特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余韵,且与周太师‘六诗’之所谓‘兴’者,亦有契焉。”清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中称赞其“绝类《离骚》也”。清人沈德潜直接将此诗选入《古诗源》一书中,《越人歌》的开创意义可见一斑。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称《越人歌》“实我文学界之凤毛麟角,《鄂君歌》译本之优美,殊不在《风》《骚》下”。今人游国恩在《楚辞的起源》一文中评论:“它的文学艺术的确可以代表一个楚辞进步很高的时期,虽是寥寥短章,在《九歌》中,除了《少司命》《山鬼》等篇,恐怕没有哪篇赶得上它。”《越人歌》的广为传诵自然与那位侍从的转译与美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传达出的热烈情感。 千百年来,对于《越人歌》所表现的情感主旨的探究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首越人向子皙求爱的情歌,也有人说,这是越人在向当时的统治者表达尊敬与崇拜。其实,通过韦庆稳对原歌的翻译可见,《越人歌》中对王子的崇敬之情是显而易见的,表达也是直白而热烈的。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便能歌善舞,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就记载了壮人“迭歌相送”的情境,“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不错者”。由此看来,这位榜枻越人能吟唱出这样一首优美动听的诗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越人歌》是先秦专享保留了原文汉语记音的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翻译作品,体现了壮族先民高超的艺术成就。这是壮族先民在中国文学目前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古代楚与越两地之间文化交融的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